近年来,一个生理名词已为多数人所熟悉,这就是“内环境”。什么是内环境?指的是人体细胞内和细胞间液体的酸碱度和水、电解质的代谢状况。在怎样选用饮用水的一节中,已经初步涉及这个问题。
内环境是一个范围广泛却又实在的讨论内容,举例来说,如葡萄糖的代谢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变成碳酸,碳酸又可离解成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碳酸呈弱酸性;葡萄糖在氧气供应不充足时产生乳酸,也是呈酸性;人又吃了含钠、钾、钙、镁等元素的碱性食品,呈现了碱性,这些物质以镁离子、钠离子、钙离子等的形式存在于体液中。人体内有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基团,如硫酸根、碳酸根、盐酸根(即氯离子)都属于酸性基团,还有氢氧基团,属于碱性基团,体液中的水也有很小的部分可解离为酸性的氢离子和碱性的氢氧离子。另一方面,当体液的酸性度提高时,碳酸就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可经肺排出,一些有机酸可从尿中排出,这样酸度就下降了;当碱性食物带来的碱性度提高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和减少酸性物质从尿中的排出,且增加碱性物质的排出,从而达到酸和碱的平衡。当然,实际情况要比介绍的复杂得多。肺和肾是酸、碱的主要调节器,皮肤也是调节器之一。所以在复杂的体液环境中,实际是依靠这些调节器,保持酸碱度的动力平衡的关系,这就叫做人体的缓冲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核心的作用。人体各种体液的酸碱度并不完全一致,在某一种体液中,酸碱度也只是相对的恒定,保持一定的正常值范围。以血液为例,人体正常的血液酸碱度应该是在pH在7.35~7.45,唾液在6.8左右,尿液在6.5左右,尤其是尿液,pH可波动在4.5~10。这个调节系统保证了内环境的相对平衡,而这一平衡的参与者主要是水和矿物质。
从人体的酸碱度出发,把产生酸性物质的食品名之为酸性食品,如含蛋白质、脂肪和糖的量高的食品;摄取后在体内产生碱性物质的食品名之为碱性食品,如蔬菜、水果等。把饮料也分为酸性饮料和碱性饮料,前者如碳酸饮料,后者目前市售的很少。
对于内环境的意义,平时一般不会有人意识到内环境的平衡有多少价值,但一旦感冒发热,吃不下东西,喝的水也少了,而水分蒸发的多了,体内出现脱水时,体内的代谢转向了偏酸性,出现了体液的偏酸现象。一天下来就会感到浑身不适,犹如大病来临,其实没有多大的病,只是体液的酸碱平衡失调而已。进了医院,输入一些生理盐水或补充一点碱性药把偏酸中和一下,顿时病情大轻,仿佛两个世界。这很好地说明了内环境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