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补品的目的,一是治病,二是健身。有病者服用补药可祛病强身;体弱者服补药目的在于健身延寿。药补的特点是既可治病,又可滋补。但药补是药,是药皆有毒。
药补要分清虚、实、寒、热之病情和阴、阳、气、血虚实之体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温、热、寒、凉、平之性和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的药物。如补气与补阳的方药,多为温热之性,易助火伤阴,对于阴虚阳亢的患者,不宜使用。辨证分清不同的病症和体质,有针对性进补是基本原则。
若病体同时有外邪侵犯,患有外感风邪或内有伤寒诸症,此时外邪未清,纵有虚象,宜以祛邪为主,也可攻补兼施,不宜乱补。如滥用补益之药,则如同抱薪救火。正确的方法是应该急者治其标,治疗外感或内伤之风邪,先祛邪后施补;对慢性病视其病情,也可攻补兼施。最宜在疾病的恢复期,佐以药补有加速身体恢复之功能。
依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在施补时,可根据具体病情及体质,将补气补血药,滋阴壮阳药,合理使用。对一般老年人宜进行平补,达到补中有行,不偏阴、不偏阳、不偏气、不偏血,调理脾胃,气血双补,内外并治。
服用补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缺啥补啥。身体强壮,不需要服补药的,就不宜服;需要服用,亦应合理补用,不可过量或久服,否则会引起药物的中毒。
一般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候,这是根据中医学“冬至一阳生”的观点确定的。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由此,阴气始退,阳气渐回,这个时候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藏活泼生机,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气虚证常见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状。气虚当益气,此症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血虚证常见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症状。血虚当补血,此症可选用补血露、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桂圆肉等。
阴虚证常见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症状。阴虚当滋阴,可选用大补阴丸、参杞蜂王浆、六味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药物。
阳虚证常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勃起功能障碍、早泄、尿少便溏、舌淡嫩、脉微细等症状。阳虚当壮阳,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鹿茸口服液、龟龄膏、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等药物。
人的一生需经历不同阶段的发育和生理变化。各个阶段人体内脏腑的气血阴阳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变化来补益身体。此外,各年龄阶段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情况也各不相同,也就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身体的影响,而给予适当的补益。
此外,男女性别不同,补益方法也不同,如少女肾气未充,月经未潮,无病时补益以补肾气、益精血为主。可选用当归、白芍、紫河车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补法也不同: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常因思虑过度而耗伤心血,故要以补心血为主,可食用桂圆肉、莲子、牛奶等;而体力劳动者,在劳动中消耗体力大、出汗多,而中医认为,汗为津液受阳气推动从汗孔排出而成,出汗多便耗损气阴而不足,补益气阴可选用太子参、玉竹、鸽肉等。
补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偏。过偏则反而成害,导致阴阳新的失调,使机体遭受又一次损伤。例如,虽为阴虚,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候。又比如,虽属气虚,但一味大剂补气而不顾及其他,补之太过,反而导致气机壅塞,出现胸、腹胀满,升降失调。因此,补宜适度,适可而止,千万不可过偏。
只要掌握上述三条原则,冬季进补就会有明显作用。对于医学知识懂得不多的人,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千万不要盲目进补,应在辨明虚实,确认属虚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进补。冬季进补固然重要,但其他养生方法亦不可忽视,最好能与其他养生法结合起来,如节房室、避风寒、调饮食等,这样有益于药补的吸收、利用,相得益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