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虚有何表现

阳虚有何表现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用“阳气”代指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阳虚即指人体的功能不足或衰退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由于虚损的部位不同,阳虚患者的表现可有不同。脾气虚失治误治,气虚严重,累及于阳,即可形成脾阳虚证,两者临床均有神疲倦怠,纳食减少等表现,但脾阳虚因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往往伴有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等寒象。肾阳虚损,脏腑失温,功能活动低下为其基本病理变化。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无力,均为肾阳虚衰,气血运行无力的表现。

中医学用“阳气”代指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阳虚即指人体的功能不足或衰退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喜暖、神疲乏力、四肢清冷、小便频数清长、面色苍白、舌淡体胖。由于虚损的部位不同,阳虚患者的表现可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心阳虚:心之阳气不足,虚寒内生,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表现。常见心悸、胸痹及西医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心阳虚常由心气虚证发展而来,以心气虚为主要表现,常见心胸憋闷,甚则胸痛,心悸,恶寒肢冷或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淡或青紫,苔白,脉沉弱。由于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寒肢冷;阳虚则生寒,寒凝经脉,心脉痹阻,胸阳不展,所以又多伴心胸憋闷或疼痛,甚或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等虚寒之象。因汗为心液,若心阳虚进一步发展到心阳暴脱,不仅心液随之外脱,而大汗淋漓,肢体亦由寒凉变为厥冷,而且影响肺主气,肾纳气的功能,出现呼吸衰微;更因阳气虚脱,精神随之涣散,而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细欲绝,为心阳衰亡之象。由于心阳本于肾阳,所以互相影响,肾阳虚衰,水气凌心时,可致心阳亦虚,而心阳虚亦能损伤肾阳,出现尿少、水肿等症。

(2)脾阳虚:脾阳亏虚,温化不足,临床以脘腹冷痛,肢冷,泄泻为主要表现。常见泄泻、痢疾、胃脘痛、水肿,以及西医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溃疡病、慢性肾炎等。脾阳虚的临床表现为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喜热饮,大便清稀,小便量少,倦怠神疲,纳食减少,泛吐清涎,浮肿,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脾阳不足不得温煦脘腹四肢,则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寒得热散,故疼痛得温则减,且喜热饮。脾阳不足,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作用减弱,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清稀,小便量少或浮肿,带下增多。脾阳不足,胃阳亦虚,故纳食减少,泛吐清涎;气与阳同类,阳气不足,则倦怠神疲。脾阳虚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脾气虚失治误治,气虚严重,累及于阳,即可形成脾阳虚证,两者临床均有神疲倦怠,纳食减少等表现,但脾阳虚因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往往伴有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等寒象。

(3)肾阳虚:肾脏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临床以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哮喘、泄泻、虚劳、水肿、癃闭、勃起功能障碍、带下,以及西医的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肠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等疾病。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以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精神不振、舌淡胖苍白、脉沉弱无力为主。可兼见男子勃起功能障碍、早泄,妇女宫寒不孕;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浮肿,腹部胀满;心悸,咳喘等症。肾阳虚损,脏腑失温,功能活动低下为其基本病理变化。肾阳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若肾阳极度虚衰,浊阴不化而弥漫肌肤,则面色黝黑无泽;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肌肤,故畏寒怕冷;肾阳虚弱,神气无力振奋,故精神不振;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故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无力,均为肾阳虚衰,气血运行无力的表现。肾主生殖,肾阳不足,生殖功能减退,则可见勃起功能障碍不举,早泄,妇女宫寒不孕;肾阳不足,脾失温煦,可见久泻不止,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腹胀食少等症;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乏力,水液内停,可见浮肿,腹部胀满等症。由于肾阳具有温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故肾阳虚证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即可出现许多病症。如肾阳虚衰,亏损严重,可致命门火衰证;肾阳虚衰,脾失温煦,可致脾肾阳虚证;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能,可致膀胱虚寒证;水湿失于温化,泛滥肌肤,可致肾虚水泛证;肾虚水泛,水气凌心,可致肾水凌心证。

另外,阳虚的患者多兼有气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