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不足,儿童、少年发育不良,青壮年未老先衰,中老年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均可服用补药。但补药种类繁多,服用适当,身体受益,服用不当,反受其害。因此,怎样根据自身状况来选择服用补药,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补虚药不能滥用。因虚证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不同,而补虚药也有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的区别。气虚证当用补气药,血虚证当用补血药,阳虚证当用补阳药,阴虚证当用补阴药。
气虚证是指人体功能不足,脏腑功能活动降低,临床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或言语低微、倦怠无力。肺气虚者可兼见喘息,易出虚汗、容易感冒;脾气虚者兼见食欲缺乏,脘腹虚胀,大便溏泻,四肢无力或浮肿,脱肛等;心气虚者兼见心悸、易惊、失眠等,这就需要选用补气药,如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等均有补气作用。
血虚证是指人体的血液亏损。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口唇及指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等,这就需要选用补血药,如熟地黄、制何首乌、当归、白芍、阿胶等均有补血作用。
阳虚证与肾有密切关系。因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阳,对机体各脏腑有温煦生化作用,肾阳虚则一身阳气皆虚。临床主要表现为怕寒,四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便溏或五更泻,男子勃起功能障碍、早泄,女子带下清稀等。这就需要选用补阳药,如鹿茸、蛤蚧、紫河车、冬虫夏草、山萸肉、淫羊藿、肉苁蓉、杜仲等均有补阳作用。
阴虚证多发生于热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因精、血、津液的耗损所造成。临床表现为肺阳虚多见干咳少痰或咯血,低热,口干舌燥等。胃阴虚多见舌红少苔或无苔,咽干口渴或胃中嘈杂,不知饥饿或呕哕、便秘。肝阴虚多见两目干涩昏花,眩晕。肾阴虚多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失眠,耳鸣遗精等,这就需要选用补阴药。如沙参、天冬、石斛、玉竹、百合、枸杞子、女贞子、龟甲、白木耳、燕窝等均有补阴作用。
上述虚证只是一般常见的情况,实际临床上并不是各类型虚证都单独出现,而常会相兼出现。这是因为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气、血、阴、阳是互相滋生、互相依存的,在发生虚损时,也常是互相影响的。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阴虚和血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损耗。因此,临床上常见气虚兼阳虚,血虚兼阴虚,气血两虚,或阴阳俱虚等情况,则应补气药与补阳药,补血药与补阴药,补气药与补血药,补阴药与补阳药同时应用。
药物调补,是防病抗老,延年益寿的一个有效措施,具体运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重在调补脾肾: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运化,为后天之本。中老年脏腑亏虚,多以脾肾开始。故在药补中应注重填肾精,养脾气。
(2)贵在平调中和:首先应做到补勿过偏,中老年体质有阴阳虚实的不同,滋补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所以应针对体质,参合病机,不可偏颇,尽量选用平和之剂,缓缓调养。其次,应注意补勿过滥。滥用补药,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如补阴药甘寒滋腻,多服易伤阳气;补阳药性多温燥,多服易上火。如久服银耳、大补阴丸等滋阴药,可出呕吐清涎,腹胀食少;过量服用鹿茸,可致身热,出鼻血,胃脘灼痛。各类补药的应用都应适量。
(3)须辨体质论补:人的体质各不相同,针对体质而补,才能有的放矢。阴阳气血无偏颇者,当以缓和之品,全面而补。另外,体质衰退常非单纯的虚像,有兼夹症者并不少见,因此不可一味纯补,应用调补的方法,补虚的同时,要兼以祛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