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剂,是中医常用剂型之一,可分为内服和外敷两种。外敷膏剂主要用于治疗疮疡等外科疾病;内科膏剂又称膏滋、滋膏,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可以补养身体,祛病延年。内服膏滋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按照处方,先将药物加水三次煎煮,合并煎出液,去渣,再将药汁浓缩成糊状,加入糖类或胶类等,最终调制成稠厚的半固体制剂。凡患有1年或多种慢性疾病须长期服药者,年老体弱而要求防病抗衰老者,需夏病冬治者,均可使用膏滋进补的方法。膏滋进补与水剂进补各有千秋,其优点在于膏滋经浓缩体积缩小,因而便于携带和服用。膏滋中含有较多的蜂蜜、糖、胶类,口感较好,易为患者接受并坚持长期服用。膏滋因人制方,营养丰富,故而是调节机体脏腑功能,提高体质的好剂型。
中医有冬藏之说,冬藏就是储藏,在这个时期进补,能储藏于体内,慢慢发挥作用,增强体质。通俗地讲,补有一般性和针对性两种。一般性补,是适用于平时身体尚好,为了保持健康而进补;针对性的补,是因为体制的不同和环境的各异或是患过什么疾病,则应该请医师辩证施补,如体质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以及五脏六腑的基本缺损,缺啥补啥,针对性强,效果更好。中医有四种进补方法:益气进补、养血进补、滋阴进补、助阳进补。在诸多补品中,既体现辨证论治特色,又按传统经验特制的膏滋药,尤适合于冬令进补。
内服膏滋的处方,既应坚持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又须强调药物的君臣佐使,同时又须结合个人体质情况而确定。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补的,中医认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形体壮实或有实证表现者就不宜进补。而对于虚证的补养,根据其气血阴阳的调和情况,补的方法也不相同。如阳虚者温阳,阴虚者滋阴,脾虚者健脾,肾虚者补肾,须多种药物相互配伍。进补的具体方法可分为平补、调补、清补、温补、峻补五大类。一般说来,平补药性平和,不偏寒偏热,可补气养血,调整阴阳,宜用于平时保养或一般的体质虚弱者;调补用于消化吸收功能减弱,稍有不慎即胃痛腹泻者;清补则补中兼清,适用于体虚而有内热者;温补用于阳虚之人;峻补又称急补,主要用于体质极虚之时,如大失血后、大病后、妇女产后等等。
膏滋药的服法一般每天早晚饭前各服1次,每次1食匙用少量开水冲调化服。这样一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二是可保持药物在体内的适当浓度。一般膏滋药宜温服,过凉会对胃肠造成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也不易发挥药效,而空腹服用,有利于药物吸收,所以膏滋一般饭前服用,若空腹服用引起腹部不适或食欲下降,可把服药时间安排在饭后1小时左右。服药通常自霜降至立春前服1料,贵在坚持,每年须根据服用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辩证加减,重新调整处方,坚持数年服用,体质会大大增强。服膏滋药也有两点禁忌,一是服药期间忌抽烟、喝酒、饮浓茶;二是遇感冒发热、急性胃肠炎或呕吐、腹泻时应暂停服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