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是家长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为了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明确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可以使用惩罚手段的,哪些是不可以使用惩罚手段的,否则,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还会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1)当孩子违反道德规范,在道德方面出错时才可以惩罚,而不应该因学习成绩差而惩罚孩子,因为惩罚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使孩子对学习心存恐惧,并最终对学习失去信心。
(2)孩子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时才能给予惩罚。对孩子因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首次犯某方面的错误时,不要惩罚孩子。否则,将使孩子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他们总是担心犯错误后被惩罚,进而变得胆小、懦弱、无主见,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3)孩子已经认识到所犯错误,并有悔改的意愿,家长就不要再惩罚孩子。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知错、改错。
(4)孩子因探索欲望驱使而损坏物品,不应受到惩罚,否则,会使孩子因此而逐渐失去探索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更不利于孩子从探索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5)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否则,会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6)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吮手指、吃衣角、咬嘴唇、咬指甲、拔头发、强迫行为、恋物行为、性自慰行为等,不能采用简单的惩罚手段来处理,因为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紧张和不安,惩罚不能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的问题,相反还会加重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进而使得类似的行为发生频率会进一步提高。
(7)不要在自己感情冲动的时候,惩罚孩子。在孩子犯错误后,成人要调整好自我的情绪,保持平和而理性的心态,采用适度的语言和行动,对其进行教育,不要伤及孩子的身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