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客观事物和现象反映到人脑中来,便引起人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人们在同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和交往过程中,家庭、学校、邻里、亲朋以及社会各组织等都会对人的心理发育和成长产生逐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其性格嗜好、生活方式、情绪反应形式等亦有差异。在革命队伍成长的多数人,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从事体力劳动的多数人,习惯了早睡早起的生活方式,不少脑力劳动者,则有夜晚学习和工作的习惯。总之,社会环境诸因素制约着人们的心理活动,故人们常常合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国外诞生了一支新的医学分支——心身医学。心身医学主要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影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它认为不仅要注意研究遗传、生理、生化、免疫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对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的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首先通过情绪的变化而后引起生理的变化,当然,特殊的生理变化或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般说来,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良好的心理刺激,可以引起人们的愉快感,舒服感,使人的心理生理维持最佳状态,有利于机体同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正常进行,保持机体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完整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如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对事业乐观必胜的信念等,都有益于心身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对于一个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来说,上述素质则有利于躯体上和精神上某些障碍的消除,使其已经丧失的某些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反之,不良的心理刺激,可以使正常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等,使人的心理生理处于紧张状态,阻碍或破坏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导致机体同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失调。不健康的人格素质,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以及突发的恶性心理刺激(如亲人的死亡、财产的被盗、家庭遭灾、事业受挫等)都可严重损害心身健康。上述心理素质对于一个病患者来说,则可加剧病情的恶化,甚至导致突然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