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大神奇特定穴,防治疾病有特效

十大神奇特定穴,防治疾病有特效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取用原穴能激发原气,调动体内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通过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来治疗五脏病变。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下合穴可用于治疗相应的腑的病症。这些特定穴位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经脉,但对各自相对应的脏腑、组织的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在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特定穴其实是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发生疾病时选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五输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

古代医家认为,经脉之中的气血的流注运行就好像自然界之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注于江河,汇于海洋。古代人以此为依据,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即组成了五输穴。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就像是水的源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如水流宽大,通畅无阻;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湖海。《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的地方,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简单来说,井穴可以用来急救,荥穴可以治疗热病,输穴可以治疗肢体关节的酸楚疼痛和五脏病变,经穴可以治疗气喘咳嗽以及经络病,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病变。

2.原穴、络穴 什么是原穴呢?原穴是脏腑原气(即元气)经过和留止于四肢的穴位。脏腑的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分别是:肺经——太渊穴,大肠经——合谷穴,胃经——冲阳穴,脾经——太白穴,心经——神门穴,小肠经——腕骨穴,膀胱经——京骨穴,肾经——太溪穴,心包经——大陵穴,三焦经——阳池穴,胆经——丘墟穴,肝经——太冲穴。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激发原气,调动体内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通过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来治疗五脏病变。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还可以与其他穴位相配伍。

那什么是络穴呢?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肋部。络穴可以用来治疗络脉上的病、表里两经的病和慢性病

原穴和络穴既可单独应用,也能配合使用,中医称之为“原络配穴”。

3.郄穴 “郄”有孔隙之意。郄穴是指经脉之气深深藏聚的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各有1个郄穴,共有16个,分别是肺经孔最,心包经郄门,心经阴郄,大肠经温溜,三焦经会宗,小肠经养老,脾经地机,肝经中都,肾经水泉,胃经梁丘,胆经外丘,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除胃经的梁丘之外,其余的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出血,阳经的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疼痛。现在社会中,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工作还是学习,经常会长时间保持坐位的姿势,患上痔的概率也越来越大,经常按摩孔最穴,就可以让你和家人脱离痔的困扰,安心工作。因为我们前臂上的孔最穴就是手太阴肺经的郄穴,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孔最穴就有了这个作用。传说孔子因为读书久坐而患上了痔,之后用按压孔最穴的方法缓解了疼痛,最终治愈此病。再比如说,夏天很多人过于贪凉、饮冷,然后出现胃部疼痛,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手指按摩膝盖附近的梁丘穴,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4.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称为“俞穴”,又称为“背俞穴”。“俞”,有转输、输注之意。俞穴一共有12个,都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募穴也有12个,都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俞穴和募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而言,脏病和虚证多取俞穴,腑病和实证多用募穴。

5.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下合穴可用于治疗相应的腑的病症。比如说胆经的下合穴是阳陵泉,如果胆囊出现问题,如胆囊炎、胆结石等病就可以用阳陵泉来治疗。胃的下合穴是足三里,所以足三里可以治疗各种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与胃有关的疾病。膀胱的下合穴是委中,委中可以用来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尿潴留、遗尿等各种与膀胱有关的问题。大肠的下合穴是上巨虚,和大肠有关的便秘、腹泻、痔、便血等都可以用上巨虚穴来治疗。三焦的下合穴是委阳穴,这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水肿、肾炎、膀胱炎等和三焦有关的疾病。小肠的下合穴是下巨虚,因此,下巨虚可以用来治疗与小肠相关的疾病,比如说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6.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具体来讲,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这些特定穴位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经脉,但对各自相对应的脏腑、组织的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比如说我们背部的膈俞穴,这个穴位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的位置,这个穴位是血会,也就是血汇聚的地方,当身体任何地方出现有出血、血亏或者血瘀等情况,都可以用这个穴位来治疗。再比如说任脉上的中脘穴是腑会,所以中脘不仅仅可以治疗与任脉相关的疾病,还可以用来治疗与六腑相关的疾病,尤其是经常用它来治疗胃的各种病症,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7.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八脉交会穴具有治疗奇经病症的作用,比如说后背部脊柱的疼痛、僵硬,这属于督脉的病症,我们就可以用通于督脉的后溪穴来治疗,而后溪穴本身是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公孙穴通冲脉,内关穴通阴维脉,这两个穴位配合使用,可以用来治疗心、胸、胃的疾病。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这两个穴位一起配合可以治疗眼内眦 、颈项、耳朵以及肩部的疾病。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这两个穴位配合可以治疗眼内眦、耳后、脸颊、颈肩部的相关疾病。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这两个穴位配合起来,可以治疗肺、咽喉、胸膈的疾病。

8.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这样的穴位有很多,它们既可以治疗本经的病证,也可以治疗相交会的经脉的病证。比如说三阴交,它既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所以,可以用它来治疗脾经病证,也可以治疗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病证。由于这样的穴位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