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是真正的“维生素C大王”,有“第二代水果宠儿”的美称,但在南京市场上难寻它的足迹,知名度也不大,特向大众推荐。
刺梨,又称文先果、送春归,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刺梨形如棠梨,多芒刺,不可触。因此,也有称它为茨梨,刺槟榔的。在过去,刺梨被人们不屑一顾。近几年,刺梨以它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已经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刮目相看,成为我国贵州、云南、四川、江苏、广东等省的宝贵天然资源。昔日的野生山果已蜚声海外,引起了日本、美国专家的浓厚兴趣。但刺梨“黔属俱有,越境不生”,目前还只有我国才拥有它,是个“恋乡宠儿”。刺梨于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鲜果去刺后可生食。选择刺梨,以果实饱满,皮色金黄,肉质肥厚脆嫩,食之味酸甜爽口,略带一点涩味者为佳。《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刺梨能健胃,消食积饱胀,并有滋补强壮功效。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研究报道指出,刺梨是一种珍贵的水果,每百克刺梨的可食部分所含维生素C高达2 585毫克,比鲜枣高出近5倍,是山楂的32倍,比果苑新星猕猴桃还高6~8倍,为百果之冠,鲜果之首,居所有水果蔬菜之上,所以,获得了“维生素C大王”的美称。刺梨的维生素E、胡萝卜素含量也高于一般的蔬菜和水果,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维生素P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钾、镁等矿物质及铁、锌、铜、钴、硅、钼、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刺梨含有糖类、有机酸、单宁酸及18种氨基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刺梨的可食部分分离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而且,从刺梨分离出成分并基本确定了化学结构的化合物中,有两个是国际上未见记载的新化合物,已被命名为刺梨酸和刺梨苷,还有原儿茶酸和β-谷甾醇,已有文献报道,具有抗癌活性,刺梨还含有鞣质、纤维素等成分。
刺梨的果、花、叶都有药用价值,其根中含鞣质19.75%,维生素B2 4%、维生素P 2.8%等。《食疗本草学》认为,刺梨“主治胃阴不足,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或热伤津,口干口渴,心烦发热,小便短赤。”《宦游笔记》中记载刺梨“形如棠梨,多芒刺不可触,味甘而酸涩。渍其汁同蜜煎之,可作膏。正不减于栌梨也。食之消积滞。”《本草纲目拾遗》介绍刺梨时说,刺梨“有健胃消食,收涩固精,和血通经诸功。”现代中医学认为,刺梨“能滋补强壮,生津止渴,消暑开胃,还可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动脉硬化。”近年来,还发现刺梨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贵州地区癌症发病率低,可能与当地群众经常食用刺梨有关。
由于刺梨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活性成分,使刺梨成了丰肌泽肤,补气止汗,益颜美容的良友。
维生素C素有“皮肤最密切的伙伴”的美称,人体缺乏维生素C,面部易生雀斑、蝴蝶斑、痤疮、口角炎、唇炎、脂溢性皮炎等损容疾病,还会使皮肤黑而粗糙,头发干枯,有的人还会皮下出血而形成紫癜。如果常吃刺梨,可减少部分损容疾病的发生,使皮肤变得白皙细嫩,面容显得年青。由于维生素C不但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促进食物中铁质的吸收和利用,所以可治贫血面黄无华。
现代医学科学家认为,人体自由基过多是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失调,发生细胞突变或致癌,促使机体衰老的重要因素,凡能阻止自由基产生或消除自由基的活性物质都具有抗癌,抗衰老,增强皮肤、黏膜、毛发等组织细胞活力,延长其寿命,从而达到护肤美容的目的,使整个机体处于健康的良性循环状态。刺梨中的维生素E与维生素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活性物质一样,是天然抗氧化剂,可直接或间接发挥抗自由基作用,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保护组织细胞并增强其抗病能力,减少或免受外来不利因素刺激和伤害。
刺梨所含的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及叶酸等成分对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保持体型的健美,以及明目和防止皮肤角化等,都具有良好的美容功效。因此,刺梨被认为是一种护肤美容食品。
刺梨原为野生植物,现已经驯化并扩大栽培,是我国特有的果树之一,开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由于刺梨表面密布芒刺,手不可触,生食前宜先去芒刺。鲜果生食,肉厚脆嫩且有香气,初嚼时酸中带涩,而后变得甘甜可人,别具风味。虽然其貌不扬,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人们已把刺梨称之为“第二代水果”。目前各种刺梨食品已应运而生。令人十分感兴趣的是,刺梨含抗坏血酸氧化酶,即使将它加工成各种食品,仍保留着较丰富的维生素C,刺梨的这种特性引起科学家们极大关注,以刺梨为主要原料的刺梨饮料、刺梨酒、刺梨糕点、刺梨果脯(蜜饯)四大系列的产品已经上市。以饮料为例,就有浓刺梨汁、淡刺梨汁、刺梨香槟、刺梨汽水、刺梨矿泉水、刺梨可乐等,已畅销国内外。
有一点应该提醒,要生食刺梨须放在饭后,不能空腹吃新鲜刺梨。若以刺梨入馔或煎水内服时,亦不宜空腹食用,应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中医学认为,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酸过多的人,应忌食刺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