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是指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选用特定的推拿手法和技巧,在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操作,来防治小儿疾病和进行小儿保健的一种外治法。
隋唐以前推拿并无成人与小儿之分,到了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提出了捏脊的方法和要领。小儿捏脊疗法从此成为流派并广为使用。
明代初期,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真正独立的学术体系是在明代中期形成的,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明末清初,此时以小儿推拿为代表的推拿流派,将推拿的发展推向了至隋唐之后的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儿科推拿专著纷纷面世。
杨继洲于公元1601年著成的《针灸大成》保存了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陈氏小儿按摩经》(亦称《小儿按摩经》)的大部分内容。
太医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称《小儿推拿全书》。
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描写小儿推拿八法最为精彩。
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附录儿科常用方药,被誉为清代最善之本。
夏禹铸《幼科铁镜》匠心独运,与诸书存异处甚多,更作“推拿代药赋”,令人耳目一新。
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最为详晰,条理清楚,是小儿推拿之入门捷径。
徐谦光的《推拿三字经》朗朗上口,烂熟于胸必临证应手。
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博采众家之长,提出小儿推拿八法,即“按、摩、掐、揉、运、搓、摇、推”。这标志着小儿推拿独特治疗体系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著作,基本上勾勒出现代小儿推拿的轮廓,其特点为:小儿推拿能充分反映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强调辨证的准确性和据证施术的重要性,广泛借鉴和吸收了儿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如将钱乙的脏腑辨证作为小儿推拿认识疾病的主要方法;总结出小儿推拿平稳着实,轻快柔和,灵活熟练,运用自如的手法特点;颇具特色的推拿补泻理论,如“旋推为补,直推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三十多种复式操作手法;总结出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强调医德和手法技巧,并且还把小儿推拿与时间医学结合起来,如《幼科铁镜》提出:“若用推拿须下午,推拿切莫在清晨。”《保赤推拿法》认为:“盖上半日阳气正盛,在儿关窍推拿多不能入。”
近代虽然是小儿推拿发展史上的低谷,但此时期还是出版了不少小儿推拿著作,如《推拿易知》《推拿抉微》《增图考释推拿法》《推拿捷径》《小儿推拿补正》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繁荣,小儿推拿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整理出版了大量小儿推拿医籍,几乎对全部明清小儿推拿著作进行了校订整理。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不但治疗小儿内、外、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还包括初生儿疾病,杂病和部分传染病,可以说凡是儿科疾病都进行了推拿治疗尝试,并注意观察,总结疗效。
小儿推拿正以其独特的疗效,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推拿爱好者纷纷来我国学习。与此同时,小儿推拿也与其他国家的传统治疗方法相互交融,为我国及世界儿童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