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治病方法。它是以各种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附于人体一定部位以调节经络功能、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有着悠久的历史。
拔罐疗法早期被称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记载于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公元281-361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中也有角法治疗的论述。角法是用兽角为工具(如牛角、羊角等),因将兽角磨成有孔的筒状而得名。书中有用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以治疗疮脓肿的记载。公元755年,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刺血拔罐等疗法治疗痈疮。其后,宋代的苏轼和沈括所著《苏沈良方》,描述了火筒法治疗久咳的方法。《太平圣惠方》中明确记载了关于角法治疗痈疽的方法,并且阐明了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至明清,拔罐疗法有了更大的发展。明代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有煮拔筒方;刘渊然著《济急仙方》有竹筒吸毒法。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陶罐治疗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等的详尽记载,并介绍了火罐的出处、形状、适应证、操作方法等。吴谦的《医宗金鉴》则记载了火罐配合中药、针刺治疗痈疽等,并首次提出把辨证用药和罐法紧密结合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以后,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在罐具、拔罐方法上有了发展,而且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并与针灸、刺血、针挑等方法配合应用,使拔罐这一传统疗法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至今,拔罐疗法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成为中医学的一门独立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