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家爱因斯坦养生精髓

科学家爱因斯坦养生精髓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因斯坦是一位成就辉煌的大科学家。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15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医院撒手人寰,享年76岁。根据哈维的记录,爱因斯坦的脑子重1 230克,低于男人的平均值,并不出众。直到1985年,第一篇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报告问世,由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神经科学家戴蒙教授的团队发现,爱因斯坦的左顶叶,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的比例小于常人。换言之,爱因斯坦的大脑皮质中,神经元密度较高。

1.老年运动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位成就辉煌的大科学家。他从小喜欢运动,一生坚持不懈,直到老年,人们尊重地称他“老年运动家”。有人认为科学家都是成天坐在实验室,摆弄仪器,计算数据,生活单调,性格孤僻。其实,不少科学家把生活安排得非常丰富多彩,充满生气,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北部的乌尔姆城,父亲是电气工程师。在家庭的熏陶下,他爱上了科学,不仅善于思考问题,而且喜欢文体活动。15岁时,全家离开德国来到意大利。后来,他考取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尽管每天学习任务繁忙,仍抽出一定时间散步,节假日还要出外旅游或划船。爱因斯坦的这种爱好,不单是从兴趣出发,而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常对人说:“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它的效率却是个变数,单独追求学习时间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他认为,必须通过文体活动才能获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爱因斯坦还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一个公式,即X=A+B+C。X代表成就,A代表劳动,B代表休息和活动,C代表少说废话。他把这个公式的内容,概括成两句话:“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阶梯,珍惜时间是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

爱因斯坦进入中年以后,才华横溢,成就越来越大,不少国家请他去访问和讲学。有一次,他去比利时访问,国王和王后特地成立了一个接待委员会。那一天,火车站上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许多官员身穿笔挺的礼服,准备隆重地欢迎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火车到站以后,旅客纷纷走下车来,却不见爱因斯坦的影子,他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避开了那些欢迎的人,一手提着皮箱,一手拿着小提琴,由小车站步行走向王宫。负责招待的人没有迎来贵宾,正在焦急地向王后报告,爱因斯坦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王后问他:“为什么不乘我派去的车子,偏偏徒步而行呢?”他笑着回答说:“王后,请不要见怪,我平生喜欢步行,运动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晚年时,还坚持劳动,坚持锻炼。他经常从事一些家务劳动和栽花、浇水、剪枝,还经常邀请朋友去爬山,有意识地磨炼意志,锻炼身体。有一次,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及其两个女儿,兴致勃勃地攀登瑞士东部的安加丁冰川。他们按照登山运动员的要求,身背干粮袋,手持木拐杖,顺着山径往上爬。在旅途中,爱因斯坦谈笑风生,十分活跃,好像年轻人一样。从此,人们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老年运动家”。

2.爱因斯坦晚年喜谈德国政局

据2005年4月21日新闻网报道,1953年,时年25岁的吉勒特·格里芬接到了前往爱因斯坦家中与其共进晚餐的邀请。“见到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这样的机会谁都不会错过”,格里芬于是欣然前往,由此开始了与年长他近50岁的爱因斯坦的一段忘年交。2005年4月19日,作为曾与爱因斯坦谋面的为数不多的在世者之一,现年77岁高龄的格里芬接受了法新社记者专访,回忆了爱因斯坦在其生命最后两年中的趣闻逸事。

(1)评论家爱因斯坦:在饭桌上谈德国政局

20世纪50年代,格里芬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工作,与爱因斯坦的最后一任女友约翰娜·范托娃是同事,也是私交很好的朋友。爱因斯坦当时在该校高能研究院工作。1953年的一天,范托娃邀请格里芬去爱因斯坦家中吃晚饭。这是格里芬此生第一次与爱因斯坦共进晚餐。对于他和爱因斯坦忘年之交的第一次,格里芬至今记忆犹新。格里芬说,爱因斯坦很健谈。虽然身处同政治并不太沾边的科学研究领域,但他对于政治时局却很感兴趣。那天在饭桌上,他对于德国的政局进行了详细评点。

爱因斯坦说,总的来说,他对政客没有信任感,但对于一位政界人物,他由衷地钦佩,那就是20世纪50年代两度代表民主党角逐美国总统大选的阿德莱·史蒂文森。由史蒂文森主持制定的《史蒂文森技术革新法案》,被公认在推动美国科学技术发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嬉皮士爱因斯坦:他几乎从来不穿袜子

格里芬和爱因斯坦的友情一直持续到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辞世。从相识到阴阳两隔的两年时间里,格里芬经常和爱因斯坦会面,其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应邀去爱因斯坦位于普林斯顿大学高能研究院附近的家中,与他共进晚餐。格里芬说,爱因斯坦知识面很广,加上又很健谈,所以在饭桌上自己常常“只有听的份儿”。“他总是为自己说得太多而道歉”,格里芬说。尽管如此,对于年轻的格里芬来说,他很乐意聆听爱因斯坦充满智慧的言论,更何况,“他很容易相处,总是让人感到很放松”。

在格里芬眼里,爱因斯坦“非常热情,很有幽默感,友善、真诚、有爱心,对整个世界和人民充满了关注,童真,爱梦想。而且,他还应该被看成最早的嬉皮士。要知道,他几乎从来不穿袜子”。

3.爱因斯坦的大脑有何特别之处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15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医院撒手人寰,享年76岁。上午,病理科主任哈维医师(Harvey)进行尸验,爱因斯坦的好友兼遗嘱执行人内森取得了爱因斯坦长子汉斯的同意,将爱因斯坦的脑子取出,留给科学界做研究。

根据哈维的记录,爱因斯坦的脑子重1 230克,低于男人的平均值,并不出众。哈维将整个脑子切成240块,每一块的位置都有详细记录。最后,他找上宾州大学一位他信任的实验室技师,进一步处理那些脑块,并选择代表脑子各个部位的脑块,制作一组切片,固定在供显微镜观察的玻璃片上。

直到1985年,第一篇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报告问世,由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神经科学家戴蒙教授的团队发现,爱因斯坦的左顶叶,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的比例小于常人。

第二篇研究论文发表于1996年,作者是阿拉巴马大学柏名顿分校神经学助理教授安德森(Anderson)。他发现,爱因斯坦的右前额叶皮质(运动区)比对照组薄,可是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无异。换言之,爱因斯坦的大脑皮质中,神经元密度较高。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安德森医师推论,这表示爱因斯坦大脑皮质神经元有较佳的传讯效率,因而可以解释爱因斯坦的超卓天才。

最幸运的研究者是加拿大汉米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维特森博士,她研究了爱因斯坦大脑的整体形态。她指出,爱因斯坦大脑的顶叶异常发达,在形态上也有特异之处,例如侧脑裂并不明显,特别是左半球。因此,顶叶下段皮质中的神经元易于相互联系,我们的视觉空间认知、数学思考、运动知觉,极端依赖大脑顶叶下段皮质,爱因斯坦在这些认知域中表现的超卓智力……也许与他顶叶下段不寻常的形态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