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人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这在人们的实践中早已认识到,并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可是近些年来,有些人提出“生命不在运动,在于平衡。”理由是许多运动员反而寿命短,伤病多,衰老快,运动的青春期短等等。是的,这些现象确实存在,但其原因在哪里呢?不在别处,正是违反了生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所致。若说生命是在于“平衡”,生物体每时每刻都在体内进行自我平衡运动。但这种运动功能的强弱、好坏,也是由生物自身的体质所决定的。要使其加强,也只有通过运动增强体质,而不能单纯依靠外力去平衡,如血压高了吃降压药,“上火”了吃清热退火药。药物只能应急,若总依靠药物,自身的平衡功能反会越来越弱。再者,运动是多方面的,有主动与被动、内部与外部、身与心等各种形式的运动。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注意整体各个方面的运动,可以从各方面增进整体的健康;运动(刺激)局部常可治疗整体其他部位的疾病。因此,下面从不同角度谈谈不同运动与健康、抗衰老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不过,本节主要针对成人。
1.主动运动极限的掌握
体育运动本是主动运动中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十分有效的运动。之所以有好些运动员出现相反结果,正是他(她)们违背了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造成的。常常年轻的运动员求胜心切,以为训练及比赛时的运动量与运动成绩的提高总成正比,因而拼命运动。由于长期的过劳,必然造成“积劳成疾”,以致常常出现运动员猝死现象。意大利有人曾对46例运动员猝死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在猝死前都有明显征兆,可见他们早已有病在身。原因:
一是运动员忽略了或者说不懂生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二是人们有意无意、自觉与不自觉都受到了“现代生物学”理论的影响。
这些理论认为,生物的各种性状与功能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只不过决定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功能能不能得到充分表达;不仅运动员个人的运动能力早已确定,就是整个人类的运动能力也已确定。好些生理学家、医学家还进行过计算,确定出了人类许多项目的运动极限值。例如,100米赛跑的极限值是9.75秒,马拉松赛跑42.195公里的极限值是1小时53分等。因而,运动员要提高运动成绩就只有着眼于营养、运动的技术与尽力运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比赛场上若要获胜,就只有使运动量达到极点,将潜能发挥到最大。这在许多文章里都说得很清楚。例如一篇“人体最大潜力学”的文章(该文是由前苏联创建研究人体最大潜力学实验室的一位学者所写,该实验室的人员包括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家等)真实地写到:“1959年费城举行苏美田径比赛,我也是参加者之一……。4名长跑运动员(苏美各两名)要在滚烫的跑道上跑完1万米,并赢得时间,每位长跑运动员都得把生理和心理上的潜力发挥到极限才行。一直遥遥领先的前苏联运动员巴尔纳基维,在跑到6 000米时开始不行了,奔跑的节奏若断若续,动作也不自然。另外3人的自我感觉也好不了多少。美国选手波布·索特看到巴尔纳基维的状况,于是拼命加油,赶上了他,甚至还稍微领先几步,但是……马上跌倒了。他鼓足体力和毅力,站了起来,踉踉跄跄跑上几步,又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了。”运动量达到极限,生命也达到了极限。生理学家、医学家忙于研究人体的极限状态的极限值,而舆论赞扬这种达极限的精神。由于理论上的影响,使人们忽略了体育运动与人的体质、体能发展的关系。国家级大的比赛如此,其他各种类型的小比赛也如此,甚至大学、中学、小学运动会及职工运动会也基本如此。有的参赛者,就是在一片“加油!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激励声中拼命坚持,坚持到最后住进医院。这些学校、职工运动会所造成的危害不单有因运动员过量运动,还因平时运动少,突然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使伤害更大。生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能突然改变的,如在长时间饥饿后,不能猛然吃大量的食物;在受冰冻后不能突然受强热;在长时间少运动后,不能突然大运动。人们作过这样的实验,将长期关在小笼里饲养的兔子、小鸟,突然拿到野外打开笼门让它们奔跑与飞翔,结果兔子没跑多远就倒下死去,小鸟飞入天空不久就掉了下来。我们召开的运动会与这种动物实验性质基本是相同的。
人们为运动员早衰早亡而叹息,尤为可叹的是运动员还未达到,甚至远未达到个人运动能力的鼎盛时期就普遍地衰退了,个别的夭亡了。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的体力体能最旺盛时期是在壮年期,也就是30~40岁。体力劳动者、猎人、武将皆如此。古时的武将,本领最高、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不是在青少年期,而是在壮年期。武将在厮杀中考验的是人全方位的能力:除勇敢、机智外,还有体力、速度、反应灵敏性、动作准确性等等本领。可以说,在体育运动中所要比的多种项目,从现今的情况看也如此,例如武艺高强的崂山道士匡常修,人称“匡飞腿”,上下山“一阵风”,刀、枪、剑、戟、钩、叉等十八般武器皆精通。他说:“光这腿上的功夫,十几年也难练下来。”就是说要练出这腿上的功夫,从小练起也要练到20、30岁才练得出来。练出来之后不是就此走下坡路,走向衰退,而是相反。这时才开始走向自由,逐渐进入应用自如,发挥自如的鼎盛时期,且至老难衰。匡道长现年过八旬功夫犹在。京剧里的武生功夫也一样,我国的武生名家王金璐说:“练10年20年的功夫不算多。”若长练不懈,到老不减。他70多岁了,仍是“当家大武生”。王金璐的老师李洪春90岁高龄,仍上台演关公戏《古城会》。
一般的人就是到了中老年也不是必定走下坡路,只要运动得当,还会有发展。例如美国的克朗太太在53岁时赢得了“美国健美女郎比赛”的冠军。她赛过了那些妙龄女郎,是在43岁后觉得身体日益发胖才开始练器械健身的。法国柔道运动员让娜,在60岁前从未参加过体育锻炼,60岁后对柔道感兴趣,并进行严格正规训练,72岁荣获女子柔道运动最高称号(黑腰带),80岁时又获女子柔道比赛最高奖,她现90多岁仍每天坚持锻炼。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乔治·布莱尔,77岁时获11次全国赤足滑水冠军,他是在40岁时才开始此项运动的。
2.运动必须遵循生物发展规律
由于未遵循生物的运动发展规律,不仅给运动员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也使人们对于运动以及运动年龄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少误解。在运动年龄上,除了把运动员的青春年龄误解得极为短暂外,还有两大误解:
一是认为老年人不能做剧烈的或大运动量的或高难度的运动。其实,正是这种认识束缚了老年人体质、体能的提高与发展。
二是认为小小孩不能进行剧烈的或大运动量的运动,这种认识更加束缚了人自身的发展。因幼时是自身物质发展最快的时期,只要是合理(遵循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的运动,就能促进孩子体质、体能得到最快最大的发展。许多事实都说明了这点。例如,陕西4岁9个月的小女孩高萌,能轻松地跑完42公里195米的马拉松全程。在1997年8月13日陕西省体委专门组织测定,高萌用6小时1分10秒跑完了马拉松全程,跑完后还一蹦一跳地玩去了。据高萌父亲介绍,高萌在3岁前体质不好,经常感冒拉肚子。后来他有意识领着她练长跑,每天4点半起床,一直跑到9点左右,风雨无阻,跑的距离逐渐增加,到1997年初,她已能跑完马拉松全程(见《光明日报》1997.8.30)。可见只要遵循运动规律进行运动,无论老幼,不仅能提高体质、体能,而且能创造运动成绩上的奇迹。
由于看不到人体物质(及能力)发展的规律,又受传统理论的影响,必把人体当成机器。因而,人们认为要提高运动成绩,除了加大运动量外,就只有着眼于营养与运动技术。那么“运动技术”重不重要呢?自然也重要,但重要性有限。因人不是机器,只有机器人在它的运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它跑步的快慢,跳跃的远近,与它跑步的姿态,起跳的角度关系极大。但人是生物,鸟能高飞、鱼能远游、豹能迅跑,并不是它们事先懂得了“飞、游、跑”的运动技术后才有的;而是在各自的运动中,使自身各部分都向着增强飞、游、跑能力的方向发展了,同时也是在此运动实践中,自我掌握了最佳的运动姿势。我们的小孩学走路,也不是先教他如何掌握重心,以怎样的姿态迈腿,而是他自身在学走的运动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掌握重心,逐渐发展了大脑对双腿以及身体各部的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发展了体力、速度。若是这些得不到发展,或是发展后被损伤,如一些运动不灵或体力不足的病人,他们即使十分懂得跑、跳的技术,但也不可能有好的运动成绩。
同样由于看不到人体物质发展的规律,人们把运动员的多病、早亡等多归罪于剧烈运动,认为人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其实,运动剧烈与否本身就不是绝对的,能承受得了就不剧烈,承受不了,即使不叫剧烈的运动,也会产生严重后果。人类的运动剧烈程度远不如动物(无论是两脚的还是四脚的动物)。例如,曾创100米赛世界纪录的卡·史密斯(美国)成绩是9.93秒,可猎豹在10秒内可跑300~400米;人类跑42.915公里的马拉松,最高成绩也在2小时以上(1982年统计世界前50名成绩是2小时08分13秒~2小时11分17秒),而鸵鸟每小时可跑80公里,羚羊每小时能跑90公里,袋鼠仅用后腿跳也可每小时跳30~50公里。其他如跳远、跳高、游泳等方面人类都比不上动物。
3.慢跑导师弗克斯为何突然倒地死去
慢跑不叫剧烈运动。但一些人在慢跑中死去,尤其是美国知名的慢跑导师、慢跑运动的提倡者、著书者弗克斯,1985年在慢跑途中突然倒地死去。为何会如此?后来解剖检验,看到“他的心脏动脉中有两条严重堵塞”,可见早已有内伤,他自己也早有“警告征兆”:感到颈部痛楚及绷紧,很吃力、难以承受,但是他却硬要坚持。可以说,正是他未按自身情况,一直坚持过量运动,才造成悲剧的。
运动剧烈并非有害,只要剧烈的程度是在个人所能耐受的范围内,还应逐渐提高其激烈的程度,由此逐渐增强自己生命的活力。只不过人与人之间的耐受差异很大,有的甚至有几十或几百倍之差。例如,马拉松赛冠军跑42.195公里用2小时08分11秒,而一般的人用这平均速度(每百米18秒多)可能跑不到1公里,有的甚至跑不了100米。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差异,以为人大致都差不多,那就会出大问题。所以一切要实事求是。
4.怎样的运动量才算合适
有人认为需用仪器监测心率与血压,并规定一定的心率和血压范围。然而,别说不可能人人随时都带仪器运动,即使能够,所规定的心率和血压范围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最精密的仪器应是自己的身体。运动量是不是合适,自身会有轻松→疲劳→累→很累→忍受不了等感知,只不过不同的人结束的阶段应各有不同。身体虚弱有病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小小孩,在刚刚出现疲劳,甚至还不等疲劳出现时就得收场,有了疲劳就难以恢复(小小孩虽易恢复疲劳,但年龄太小者,在运动量上应留有足够余地);而身体强壮的青年人,即使很累了也容易恢复,同时有时经过“很累”的阶段,正可激发更深层物质的运动与发展(但也不宜长处在很累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当身心都处在最轻松状态下所进行的运动,效果最佳。上面列举的老人与小小孩运动成绩能迅速提高的原因,正是在此。
有些专家常以消耗多少热量来确定运动量是否合适。例如,美国专家认为以每周消耗8 000焦耳热量为宜,可人的体质差异,食物中所含热量等的差异都很大,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么?再说,单就消耗热量而言,就某个人来讲,若是在一定时间内单做某一运动,虽然消耗的热量不很多,他也可能受不了;若是让他交替地进行身体各部位各种运动,总热量可能消耗了很多,但他也能耐受。
有许多体育项目虽好,但不一定人人都有条件参与。一般的人应尽力利用自己周围的条件,尽量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尤其要活动那些不常活动的部位与不常进行的活动方式。例如,退步走,身倒立,后弯腰,四肢爬行,赤脚踩鹅卵石,全身自我按摩,拍打等等。这些不常做的动作,往往一做就会产生极好效果,一些有病的人很快就可看到疗效。
活动全身的舞蹈,也是一项十分有利的运动。特别是那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舞蹈,能使身心处在最放松最良好的运动状态,身体各部都在轻松愉快之中得到运动与调整。现在退了休的老年人早晚在公园里跳了几年舞后,都觉变年轻了,许多病也都跳好了。
运动不仅需要全面多样,也需要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量交替进行,才会更有好处。若是体育运动员除进行专项体育运动外,还进行一些其他运动,会有特殊的好处。例如,在剧烈运动后,再进行一些轻快的舞蹈或体操,或自我全身按摩,这对疲劳的消除、体力的恢复会比坐着不动休息要好得多;对一些高难度运动或某些技巧运动,当久练成绩不佳时,改作其他运动后再练,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对过量运动造成损伤与疾病后,更需暂时停练这些运动,改作别的运动,这可起到修复损伤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运动不常活动的部位,作不常作的动作,好处有几方面:①使由过量运动而致伤的部位,能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休息、调整、修复、加强。②不常活动的部位是身体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运动即是对其进行加强,使机体的整体运动更通畅、更统一。③不常活动的部位进行运动,是对机体进行新的刺激,可激发起机体产生新的兴奋点,激起新的生命活力。
劳动,自然是我们进行主动运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生活的主体。每个人每天都需工作(劳动)。这项主动运动安排得当,对我们身心大有好处。若安排不当,运动不当,则易得这样那样的职业病。职业病的防治:得职业病大多因运动(活动)的部位较单一,常可因过劳而受损,而大部分不常活动的部位又可因此导致虚衰而得病。总之,要防治职业病,需要加强全面的运动。另外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总以为自己的劳动强度已很大,无需再作其他运动,这同样是不对的,其原因无需再多说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年人的运动。一般而言,因为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退,反应能力下降,抵抗力降低,不提倡剧烈的运动。当然,有的老年人身体强壮,也可例外。老年人的运动,现在人们大多提倡走路、游泳、旅游、门球、太极拳、太极剑、钓鱼、舞蹈等一般能够自己掌握的运动。特别是走路,被称为“最好的运动”“运动之王”,值得提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