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人的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营养不均衡、食物搭配不合理以及铁的来源不好,中国人目前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达15.2%,2岁以内婴儿缺铁性贫血更高达到24.2%。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6亿~7亿人患缺铁性贫血。正常成年男性体内铁的总量为50~55毫克/千克,女性为35~40毫克/千克,正常男性体内储存铁约为1000毫克,女性仅为300~400毫克。
体内的铁大致分成两部分:①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酶和辅因子,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结合的铁。②储存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正常人每天制造新鲜红细胞所需的铁为20~25毫克,大部分来自衰老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1.5毫克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孕妇和哺乳妇女铁需要量为2~4毫克/日)。多数食物中都含有铁,以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以及动物肝脏、肉、血中的铁含量较丰富,肉类食品中肌红蛋白铁可完整地直接吸收,吸收率为20%,但植物中的铁吸收率很低仅为1%~7%。这是因为植物多为3价胶状氢氧化铁,需要还原后才易被吸收,维生素C及其他还原剂能使高铁还原成亚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正常人铁的吸收率约为10%,当缺铁时吸收率可增至30%~40%。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铁的排出量不超过1毫克,而哺乳妇女每天却要从乳汁中排出约1毫克,成年人每天需1~2毫克铁,育龄妇女、婴儿、生长发育的儿童、青少年需要量增加,如食物中铁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则容易发生缺铁。药物或十二指肠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可抑制铁的吸收,肠胃道疾病亦减少铁的吸收。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道慢性失血或妇女月经过多为常见,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痔出血等。妇女子宫肌瘤或功能性出血导致月经过多。这些缺铁性贫血需要根除病因,单纯铁剂补充不能使贫血得到彻底治疗。有些人由于饮食不合理,受膳食因素影响而使铁的吸收率很低,食物中血红素铁必须与结合的有机物分离,如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酸等,还必须转化成亚铁方可被吸收,可见影响非血红素铁吸收的因素很多,故而很易导致铁吸收少。牛奶是贫铁食物,吸收率不高,光喝牛奶不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易患缺铁性贫血。缺铁的幼儿还易发生铅中毒,这是因缺铁导致铅吸收率增高的原因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