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食与药物调补的现代认识

饮食与药物调补的现代认识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食物的营养素不足,就不能补充人体的消耗。奶类食品也属于碱性食物。然而,在节假日,人们的膳食结构中往往是酸性食物较多,而碱性食物不足。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性味调和,有益于健康。但食酸过量则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胃液过量分泌,使消化道受损。甘味食物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性味。

1.饮食要多样化,各种成分要平衡 在日常的生活中,膳食的种类有多种多样,所含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其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亦不相同,故只有科学地调配膳食,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所需的营养,并能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以满足生命活动和机体健康的需要。

(1)营养平衡:营养平衡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我国古代养生家很重视合理膳食,平衡营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可以说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型食谱,其中主食、副食、肉类食品与新鲜蔬果无不具备。这种食谱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益的。

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分六大类: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它们都是人类所必需的。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能供给人体所需的热能,是构成身体组织的主要成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虽不直接供给人体热能,但有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如果食物的营养素不足,就不能补充人体的消耗。此外,各种营养素配合要适当。通常,一种食品主要含某几种营养素,例如,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一些无机盐,而缺乏糖类和维生素;大米富含糖类和维生素B1,而缺少脂肪、钙和维生素A;蔬菜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C,但缺乏维生素B1。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营养平衡这一原则,有针对性地安排膳食,如儿童和少年,应多吃豆类、肉、蛋及蔬菜,以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老年人须控制荤食,可适当增加乳食、鸡蛋,并注意多吃蔬菜,这既有利于健康,同时也有利于防老益寿。正常人的常规食物大致比例:谷物占40%,动物和豆类食物占15%,蔬菜类食物占40%,油脂类食物占2%,其他食物占3%。

(2)酸碱平衡:人们日常所吃的各种食物,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酸性食物,另一类是碱性食物。许多人以为食物的酸性和碱性是由其色、香、味决定的,其实不然。酸性或碱性食物的确定,是根据食物的各种成分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酸和碱,并依据其最终代谢产物的性质而定的。

就各种食物本身而言,不论其味酸、甜、苦、辛、咸,或其色、香、形如何,它们的酸碱度一般均近于中性。粮食、豆类、肉类、蛋类和鱼类等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多种营养素的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结合成碳酸(呈酸性),所以称这类食物为酸性食物。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盐,经体内合成最终生成碳酸氢盐(呈碱性)。另外,蔬菜、水果中还含有大量的钾、钠、钙、镁等元素,这些元素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均呈碱性,故称这类食物为碱性食物。奶类食品也属于碱性食物。

一般情况下,由于体内存在着一套自动调节酸碱度平衡的系统,加上平时饮食大多是荤素兼顾,故不会因饮食引起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然而,在节假日,人们的膳食结构中往往是酸性食物较多,而碱性食物不足。因此,容易导致血液酸度偏高。这样不但增加肾脏的负担,而且会使人感到身体疲乏,抵抗力下降,上了年纪的人易患神经痛、血压、脑卒中等。美国一位病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后指出:“万病之源起于体液中的酸中毒,只有使体液里呈弱碱性,才能保持人体健康。”所以他特别对正在发育的儿童和功能渐趋于衰退的老年人的饮食提出警示,儿童由于体内控制、调节酸碱平衡的生化系统尚不成熟,应多食碱性食物;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也应多吃碱性食物,以使体液长期呈弱碱性。另据研究表明,茶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饮品。茶水能在体内迅速吸收消化,产生浓度较高的碱性代谢产物,能及时中和因过食酸性食物而产生的那些代谢废物,如乳酸尿素等,故饮茶对健康颇有好处。

(3)性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食物的性味与药物一样,分为四气五味。气亦称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指辛、甘、酸、咸、苦。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性味调和,有益于健康。

①食物四性:在食物四性中,寒与凉、温与热,仅程度不同。与疾病的寒热相对而言,通常分为温热与寒凉两大类,一般可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中医治疗原则,而选择用膳。如感受风寒之人,可饮用生姜红糖茶疏风散寒;对胃中怕冷,遇寒即痛之人,则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对冬天畏寒之人,可服用羊肉、狗肉以抵御寒冷,因为生姜、干姜、红糖、羊肉、狗肉等均属热性食物。相反,在炎热的夏季,常用绿豆汤清热解暑;发热病人,可食用西瓜、生梨、荸荠等清热生津的凉性食物,以助养阴清热。

不过还有一些性质平和、不寒不凉、不温不热的食物,如粳米、玉米、黄豆、花生、猪肉等。故食物的四性,实则分为温热、寒凉、平性三大类。

②食物五味: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代表食物的性质、某种功能和作用。五味调和,有益于健康;五味过偏,会引发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由此可见,五味对维持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酸味食物能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如青梅、石榴、山楂能固涩止泻;乌梅、桃子可敛汗止呕;食醋能开胃,促进食欲。但食酸过量则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胃液过量分泌,使消化道受损。患有消化道疾病者更应注意。

苦味食物能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有清热、明目、解毒的作用,茶叶有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的作用。但是,饮食过苦,则易伤胃。

甘味食物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性味。如桑椹补血养颜、滋补肝肾;大枣补益脾胃、调和百味;蜂蜜润肺补虚、缓急止痛。但过食甘味,易酿成痰湿。

辛味食物能宣、能散、能行气、能行血。如生姜、大葱能发散表寒,胡椒可温胃散寒止痛。但由于辛味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故痔疮、肛裂、胃溃疡等病人不宜食用。

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滋阴潜阳。如海带、紫菜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牡蛎肉能滋阴润燥、利尿消肿。但长期过食咸味,对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会带来不利。

2.饮食要定时定量,三餐合理,忌暴饮暴食 定时进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吕氏春秋》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律地进行活动。每当接近吃饭的时候,胃肠道便开始分泌消化液,食物则可以在体内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将营养输布全身。如果随意进食,不分时间,就会使胃肠长时间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至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使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食欲减退,影响健康。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别小看这“一日三餐”,它不仅是人们为了生存而每日务必完成的进食任务,更主要的是它还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故“一日三餐”历来是养生学所重视的内容之一。三餐合理是指每日早、中、晚三餐分配要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提倡“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1)早饭宜好:早餐应该以质量为主,而不是以数量为主。早餐的营养价值宜高一些,其所摄取的营养量应占一天所需要的整个营养量的1/3以上。如果早餐吃得太少,或虽然吃得不少,但食物选择不当,都会使人精神不振,降低工作效率。

营养学研究证明,早餐是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天吃一顿丰富的早餐,可使人健康长寿。美国加州大学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7 000名接受研究的男女中,习惯不吃早餐的人,早期死亡率高达40%。另外,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以80~90岁老人为对象的研究,则发现他们长寿的惟一共同点是每天吃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尤其是正在长身体的中小学生和高等学校的学生,更应重视早餐。据调查,每天吃早餐的小学儿童比不吃早餐的儿童身体发育要好得多。

为了便于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早餐宜精一些,以干、稀搭配进食为佳,不仅摄取了营养,而且感觉也舒适。有研究表明,早餐除要供应糖类(如粥、面包或馒头等)和脂肪(肉松、香肠等)之外,还要补充蛋白质(牛奶和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的早餐,可使人较长时间保持充沛的精力。

(2)午饭宜饱:午餐也很重要,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白天能量消耗较大,故应利用午餐机会加以及时补充,为下午继续活动奠定基础。午饭宜饱,是指中餐要保证一定的量,同时也应兼顾膳食的营养。当然,中餐宜饱也应有个度,过饱则使胃肠负担过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影响人体的正常活动。

(3)晚饭宜少:晚饭宜少,是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的,他在《枕上歌》中提出了“晚饭莫教足”的观点,一直为人们所遵循。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用过晚餐以后稍闲片刻,就上床休息了,故自然不宜多食,如进食过饱,易使饮食停滞胃部,会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睡眠。在当时提出晚饭宜少是很有道理的,这一生活准则也同样适合于现今习惯于早睡的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与人们相伴的糖尿病、冠心病等,除了环境、生理因素外,晚餐过饱也是一个主要的诱因。因为现今人们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家人团聚,餐桌上肉、鱼、蛋等样样俱全,一日三餐的热能70%集中在晚餐。这种热能集中在晚餐的进食方式,不仅会加速机体糖耐量降低,更易诱发糖尿病,而且还会使血脂骤然升高,加上晚上睡觉后人的血液流速明显减慢,因此大量血脂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易造成血管硬化而引发冠心病。故对于养生爱好者来说,节制晚餐确实是一项重要的保健措施。

但是,晚饭宜少也不是绝对的。如今人们的夜生活已经变得相当丰富多彩,晚上有电视、电影院、舞厅、保龄球馆、游泳房等娱乐设施,一些年轻人往往在晚上12时以后才就寝。如果仍坚持“晚饭宜少”的观点,肚子难免要唱空城计了,对身体也不利。因此,晚上吃多吃少关键在于就寝早晚,睡得早就应该少吃,睡得晚则不妨多吃一些。如果睡得很晚,最好还应吃些夜宵,以免在饥肠辘辘的状态下进入睡乡。这不但影响睡眠质量,久而久之也会生胃病

人体每天均需摄入一定量的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如摄入量不足,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会影响健康,甚至会滋生各种疾病。反之,如果饮食量超过一定的限度,亦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疾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现代医学也已证实,进食过饱后,人大脑中的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比进食前要猛增数万倍,而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正是引起人体大脑早衰的一种主要物质。大脑一早衰,其他器官也会相应跟着衰老。因此,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即适当减少进食,使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使自主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受到冲击,从而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使机体内环境更趋稳定,增加免疫力,保持神经系统功能平衡。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进行的动物实验也表明,自由进食的动物的寿命要比限制进食的动物的寿命短,而疾病则以自由进食的动物为多。因此,研究者根据动物实验推断,用限制摄取能量的方法来减慢生理性衰老的进程,人能延长生命40年。

暴饮暴食害处多,容易损伤肠胃,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容易发生吞、噎、呛、咳等意外,有时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进餐时切忌暴饮暴食。

科学的进食方式是细嚼缓咽,有许多好处。食物经过细嚼有助于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保护肠胃。当细细咀嚼食物时,口腔会分泌许多唾液。古人称唾液为琼浆、甘露、金津、玉液,认为其比金玉还贵重,故有“一咽再咽,身体轻健”及“百咽千咽,长寿延年”之说。近据日本西冈教授研究发现,人的唾液中含有15种酶,还含有维生素、蛋白质、无机盐、氧化酶和过氧化酶等,能消除食物中的某些致癌物质。另外,据美国福克斯教授研究认为,细嚼缓咽可以促进面部肌肉有节律地活动,因而能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细胞的代谢功能,使面部皱纹减少,气色红润,能延缓面部肌肉的衰老。虽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但细嚼缓咽值得提倡。

3.饮食讲究素、野、粗、杂 吃素,过多食肉是心脑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致病的诱因,一些发达国家肉﹑蛋类食品被冷落,以土豆为主的蔬菜和富含纤维素﹑有防癌作用的食品走俏,认为吃素可以延年益寿,但也不要像素食者那样只吃素食,那就和均衡的膳食相违背了。吃野,符合“饮食回归自然”之说。野菜﹑野果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颇受人们欢迎,而野味中昆虫风靡世界。吃粗,粗粮成分对人体有益,因而细粮在价格上反倒高不过粗粮了。饮食要粗细搭配,会长寿少病。吃杂,也就是所谓的食物多样化,从多种食物中摄食到互补营养,才能做到营养的合理而均衡。不少独生子女偏食,对健康不利。

4.美食营养可口,色、香、味俱全 现代人的饮食观念是:食物补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需要,同时还要口感良好,久吃不腻,选料精良,经过烹饪更要使色、香、味俱全,使食者在视觉上、嗅觉上、味觉上得到一定的兴奋,从而促进食欲和消化能力,增强饮食的内在质量,提高饮食文明的层次。

5.咸甜适宜,合理使用调味品 食盐中所含的钠与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率成正比。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日食用盐的量以不超过10克为宜(正常人每日5~6克)。糖的过多摄入是引起龋齿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属于纯热能食品,除了供给热能以外,其他营养素的含量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一般的健康人而言,应限制糖的摄入,以免影响其他营养素的摄入与吸收。味精、酱油、醋等含有一定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少量用以调味尚可,但是大量及高温(120℃以上)情况下使用,对人体健康不利。葱、姜、蒜、辣子、胡椒等,多食对黏膜、血压、血氧等有损害,久食耗气上火。所以各种调料的使用一定要适可而止。

6.先喝汤后吃饭有益健康,且喝水要适度 传统观念认为,先喝汤冲淡胃液,不利于食物消化。新观点则认为,在空腹的情況下,先喝汤可减轻硬食物对胃的压力与刺激,对胃起到保护作用。无怪乎广州人入席时先上汤,一人一小碗,然后再上饭菜。成人通常除每天从食物中摄取自然水分300毫升外,仍需要补充水分1 200毫升左右(重体力劳动者需按消耗量进行补充),而多数人认为喝水喝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点,水是人体的重要成分,但必须维持相对的稳定。过多的水分不仅使人体内的电解质代谢失衡,食欲下降,严重者饮水过多可使水渗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肿胀,发生水中毒。所以部分“一杯茶,一张报纸”的办公室“白领”,切忌饮水过多。

7.饭后宜漱口、摩腹,忌吸烟、饮茶、散步 饭后保健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好的养生经验,至今仍有其实际意义。然而,对于如何进行饭后保健,似是而非的说法也有不少,如民间广为流传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一杯茶,提神助消化”、“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等,听起来很容易使人相信它是“饭后养生之道”。

其实,这些做法对人体健康无益,有的甚至有害健康,故要养生延年,对饭后宜忌不可不知。

进食后,食物碎屑常残留在牙槽内,若不及时清除,食物残渣会发酵腐败而产生恶臭,不利于口腔卫生。故三餐后最好都用茶水或2%苏打水溶液含漱,以保持口腔清洁。中医古籍《金匮要略》载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之说,可见,饭后漱口是我国传统养生保健的内容之一。

食后摩腹为历代养生家所提倡,且实践证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饭后保健措施。食后摩腹的具体方法是:吃饭以后,将手搓热,放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连续做20~30次。食后摩腹是饮食养生中的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还能治疗一些疾病。只要持之以恒,对人体消化功能,乃至全身健康,均有益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啤酒肚”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8倍,糖尿病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7倍,高血脂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而饭后立即吸烟,危害更大。因为人在进食后,消化系统随即进行消化和吸收等各种生理活动,此时胃肠血液循环加快,蠕动也加强,准备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全身毛孔张开排放多余的热能,并加速组织细胞的生物呼吸,这时吸烟,肺部和全身组织较易吸收烟雾等有害物质。研究表明,饭后吸烟进入人体的烟雾和有害物质是平时吸烟的5倍以上,故对人体危害极大。可见饭后吸烟,求一时烟瘾的快活,却给人体带来危害。

饭后不宜立即喝茶或饮过多的饮料,一方面是胃肠道会因饮水过多而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另一方面大量水分进入胃中,会使胃扩张,产生饱胀不适感。此外,饭后立即饮茶,还会因茶叶中所含的鞣酸等成分进入胃肠后,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成不易消化的凝聚物-鞣酸蛋白,影响消化与吸收。喝茶最好在饭毕半小时以后,这样才能使茶叶中的某些成分发挥其提神和助消化的作用。

散步走路是一种老少皆宜、方便易行的运动锻炼,有益人体健康。但是在饭后,机体为了消化食物,消化器官的血液循环量就大大增加。由于血液向消化器官汇集较多,身体其他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就相对减少,血压有下降的趋势,大脑功能亦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在一部分人身上,饭后可表现出周身乏力、头晕眼花。这些人如果饭后立即“百步走”,不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可能会因血压的明显降低而发生脑缺血性眩晕。这种情况若发生在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老年人身上,则危害更大。故一般认为饭后最好稍事休息,经过半小时或1小时以后,再出去散散步,则对健康有利。

此外还须注意的是,饭后不宜立即洗澡,不要马上读书,勿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紧张的脑力劳动,不要立刻上床睡觉等。

8.常吃洋葱、大蒜有益健康 老年斑又称“寿斑”,医学上称“脂褐质色素”。老年斑不仅聚集在体表,还侵犯人体内各系统器官,是人体衰老的信号。坚持多运动,多吃蔬菜和水果能减少老年斑的发生,而常吃洋葱效果更好,洋葱中含硫质和必需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清除体内某些废物。

大蒜具有很好的抗细菌,抗真菌,抑制病毒,降血压、血脂,溶栓,降血糖,促进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保护脑细胞,阻断亚硝胺合成,抑制癌细胞作用,能够用于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白血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结核病、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等。所以经常在食物中添加适量的大蒜,不仅能调味、杀毒,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预防多种疾病,尤其是在凉拌、生食的食物中更要添加。

9.辛辣食品有助减肥 研究人员发现,经常食用加有胡椒、辣椒或芥末类刺激性的食物,体内新陈代谢速度提高25%,加速消耗体内热能,从而起到减肥作用。

10.加强营养保健,有病除疾,无病强身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体能量消耗也在增加,健康意识也在增强,平时就加强营养保健,无病能强身健体,有病则能增强抗病能力,驱除疾病,恢复健康。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10余年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水平高,注重营养保健。

11.食物药物的加工程序、环节越多,对其破坏和污染就越大 食物、药物在加工过程中,加工的程序和环节越多、越复杂,对食物和药物造成的破坏就越大,污染也越大,当然对健康的损害也就越大,所以对食物的加工并不是越精细越好,食物的加工应尽可能在保留营养价值和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基础上进行,再满足饮食及其他需求。药物的加工目的则是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目前仍然认为,粗加工或未经加工的食品营养成分比精加工的食品营养成分更丰富,对人体健康更有利;天然药物比化学药物在副作用和毒性上均相对较低。

12.对基因食物和药物持审慎态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将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基因进行相互转移和嫁接,产生了许多“变异”的食物和干扰、调整基因结构的药物,如苹果梨、桃子李、玉米水稻、干扰素、硝基还原酶B基因、乙醛脱氢酶及一些DNA疫苗等。我们先不讨论其伦理性,这些食物虽然能够改善一些自身缺陷,增产增收,但是对人体健康的利弊还受观察时间的限制,未能得到充分的显现,所以即使在基因研究进行较早的欧美国家,也是严禁生产或食用基因食品的,而基因药物也还处于实验和试用阶段,所以人类社会仍然对基因食品和药物持审慎态度,以观后效。

13.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磁场破坏等环境污染,已经非常明显、非常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科技发展、工业生产为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灾难。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不受化学、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野生蔬菜、绿色天然药物等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然成为一种潮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采纳。

世界和未来是美好的,我们的健康会获得更多的科学指导,但是健康在于自己的调养结果,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吃”做起,才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当然除了饮食与药物调补之外,我们也还需要注意情志、心理、运动、休息、睡眠、娱乐等对健康的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