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是祖国医学食忌理论中关于食物温度应适中的具体论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在食用时,有的温度要适当高一些,有的食品温度要低一些。
“热无灼灼”,指的是食物不要像沸腾的开水那样灼热伤人;“寒无沧沧”,指的是食物也不要像寒冰那样沧沧凉凉。食品寒温适中则阴阳协调,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1)寒热过极,阴阳失调有碍健康。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动态平衡的,如果吃的食物温度过凉或过热,则会打乱阴阳的这种协调关系,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会造成病态。
长期吃过热过烫的食品,可以对口腔、食管、胃内黏膜造成物理性损害,形成慢性口腔黏膜炎症、口腔黏膜白斑、慢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症,症程日久,甚至可以发生癌变。如在饮酒或吸烟同时饮过热的茶水,则对上消化道、口腔等处损伤更大。
如果吃过于寒凉的食品,可使消化道内的温度急剧下降,胃肠的血管迅速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生理功能失调,影响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还会使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胃酸、胃蛋白酶、小肠淀粉酶、脂肪酶以及胆汁、胰酶的分泌减少,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尤其是小儿,因其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如过食寒凉、嗜啖瓜果生冷,则会损伤脾阳、壅滞中州、气机升降失调。还可影响到脾胃的受纳及运化功能,以致造成不思饮食、呕吐流涎、腹泻便溏、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感外邪等病变。此外,胃肠道由于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变得蠕动失控、运动失调,日久可以诱发慢性胃痛、腹痛、腹泻以及营养不良等病症。
(2)寒温适中,可有益健康。由于人们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在饮食温度的选择方面也应顺应个体的差异。如有的人稍进温热食品即大汗淋漓;而有的人在进食较热的食品后自觉胸腹舒畅、身体舒适;有的人稍进寒凉食品就脘腹冷痛不舒、四肢不温、腰背酸痛;而有的人吃完寒凉食物后自觉神清气爽、体态安和。这些虽然是由于体质的偏寒与偏热造成的,但总应以适中为度,以免过则为灾。
寒温适中这一食忌原则,还要求食品温度也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这段话说明,由于四时气候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所以,在不同季节,应选择不同的饮食品种及温度,以适应人体内阴阳的变化。
此外,寒温适中的食忌原则,对妇、幼、老、弱的预防保健和康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纯阴纯阳,易寒易热,故饮食寒热不可过极,以免造成阴阳偏盛或不及;妇女在经期及胎前产后等特殊时期,饮食更应寒热适中,以免寒凝气滞血阻或温热助阳动血,造成痛经、经闭、宫寒不孕或胎动不安、早产、流产、胎萎不长等病症;老年人脾胃消化功能虚弱,食品应温暖熟软,忌寒凉黏硬,以免食物不化,吸收不良及精、津、气、血化源不足,造成营养不足,体质虚弱;体弱之人,虽有阴阳气血不足之分,但也应寒温适中,以免食物过寒过热,损其不足,益其有余,形成变症。
“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并不单纯指食品的温度,也包括食品的寒热性质。所以,了解和掌握常见食品的寒热属性,根据自己体质的差异,做到有针对性的忌口,也是中医食忌理论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食忌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以来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古人早已探明,食物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可以利用其偏性来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
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阴阳偏盛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寒、热及平性食物,以物之偏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偏盛或不足,但应适可而止,无使过度,“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此外,在食品制作过程中,也应调节阴阳,使之不要寒热过极。例如:在助阳食品中,加入青菜、鲜笋、白菜、冬瓜、鲜果汁以及各种瓜类甘润之品,这样能中和或柔缓温阳食物辛燥太过之偏。而在养阴食物中,加入花椒、胡椒、茴香、干姜、肉桂等辛燥调味品,则可克制或调和养阴食品滋腻太过之偏。正如《内经》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之,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