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

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关于健康新概念的含义:①躯体健康。健康新概念的核心是由消极被动的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的掌握健康,由治身病发展到注重治心病、治社会病、治道德缺损病。健康生活方式能使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减少一半以上。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指出,每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健康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医学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拥有了健康才会获得其他,失去了健康等于失去了一切。因此,“追求健康”是21世纪现代文明社会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谁都想活得健康、潇洒,幸福地渡过一生。但随着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明病”正日益流行,它正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与生命。那么,如何防治这些“文明病”,健康新概念又是什么呢?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关于健康新概念的含义:①躯体健康。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②心理健康。主要指标为有同情心和爱心,情绪稳定,积极向上,有责任心、自信心,热爱生活。③社会适应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能胜任各种社会和生活角色。④道德健康。从而可以看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还应有完善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四方面的健康才算完全的健康。

现代理论认为,必须把人作为整体来认识,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躯体、心理、道德和社会四方面的任何障碍都属于不健康的范畴。

由于生活中,疾病往往悄悄缠身,使人感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和人生旅途的艰难,有的人因而英年早逝,有的成了长期“专职”病患者,给家庭、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也越来越宽,新病、奇病、时代病、富贵病不断袭来,经常困惑着现代人。人们在与疾病不断抗争中,慢慢地认识到健康不单纯是肉体无痛无病,还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健康概念不断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生理健康(一维)发展到生理、心理健康(二维)又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三维),再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道德完善(四维),这个四维健康新概念是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新的概括。既然健康是多维的、疾病谱又越来越宽,因此医疗模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就是由单纯治疗疾病变为预防、保健、养生、治疗、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医疗模式。治肉体的病与治精神的病相结合,医生治疗与家庭、自我调理相结合。

健康新概念打破了传统的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概念。健康新概念的核心是由消极被动的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的掌握健康,由治身病发展到注重治心病、治社会病、治道德缺损病。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工作繁重、风险多、压力大,人们烦恼丛生,旧烦恼刚消除新烦恼又产生,无论是官还是平民,无论是富还是贫穷,无论在岗还是下岗,差不多都有大大小小的烦恼,许多疾病包括身病心病、社会病、道德病大多由烦恼伴随而生。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按照健康新标准,全世界真正处于健康状态(第一状态)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第二状态)的人占20%,而75%的人都处于由健康向疾病过度的状态——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

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为什么烦恼反而越来越多。这就说明人的贪欲并不因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减少,精神滑坡导致道德缺损是现代病的根源。因此,预防疾病单单注意衣食住行和加强个人卫生、体育锻炼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看来首先要从完善道德做起,治愈道德缺损症是健康之本。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他必须是心理健康者,心理健康心地善良、心态安定就能与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就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又不会随波逐流。道德完善、社会安定、心理健康必然净化自然环境,促进生理健康,达到“仁者寿”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当前人类的健康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重要改变。过去主要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不少已被消灭或控制,而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以及精神疾患、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有与社会、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和人类自身行为有着密切关系的疾病。由于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又称为“生活方式病”。国外一些研究表明,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早期防治已发生的高血压,又可使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再减少50%,糖尿病减少50%,恶性肿瘤减少1/3。健康生活方式能使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减少一半以上。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指出,每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养成和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