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诊断后6年内有70%的男性和63%的女性出现多次明显的心力衰竭。1.加强抗感染 选用广谱或联合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发肺部、肠道等部位感染较常见,应使用较强力抗生素并联合使用,以预防感染性休克发生,另外还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因肾功能衰竭可使心源性休克的处理变得更加困难。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心脏的自然老化,老年人心衰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正在不断地增加,加强对老年心衰的认识及防治,对增进老年人健康长寿是极其重要的,也是临床医师对老年人实施治疗中的当务之急。

心衰是指心脏不能维持与身体需要相适应的有效循环。虽然单独的左室或右室衰竭并不少见,但在老年人双室衰竭更为常见,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6%,而75岁以上人群则上升为10%。在临床研究中,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加1倍,男性发病率在各年龄组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在明确诊断后,2年病死率男性为37%,女性为33%;6年病死率男性为82%,女性为67%,较总体人群同年龄组人高4~8倍。心力衰竭除有较高的病死率外,还有较高的复发率。明确诊断后6年内有70%的男性和63%的女性出现多次明显的心力衰竭。

【病因】

1.心力衰竭

(1)最常见原因:冠心病、血压心脏病、肺心病等。

(2)较少见原因:甲亢、甲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常见诱因:①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占诱因首位(20%以上),患肺炎的老年人9%死于心衰;②急性心肌梗死、长期心肌缺血和各种应激状态下的冠状动脉功能不全(10%以上);③心律失常(7%),尤其是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室上速、房颤、房扑等,房颤是心力衰竭的一个常见的独立的诱发因素,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增加;④输血、输液或饮食摄盐量过多;⑤洋地黄治疗中断,量不足或过量;⑥劳累、情绪激动;⑦严重贫血、甲亢;⑧肺栓塞;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影响: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⑩其他还包括糖尿病、吸烟、肥胖、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升高以及红细胞压积增大等。糖尿病引起心衰的原因与其促进冠状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及肥胖有关。同时还可能直接损害心肌细胞。糖尿病可使心衰发病的危险性增加2~7倍,女性患者更明显。

(4)其他: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瓣膜钙化性心脏病、先心病。

2.心源性休克 分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严重的泵衰竭,使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引起周围循环衰竭,重要器官、组织(如心脑肝肾等)灌注不足,组织缺氧和重要生命器官功能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该症是住院患者最多的致死原因,其病死率为50%~80%。其他包括心肌疾病、右心梗死、瓣膜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严重瓣膜狭窄、心脏压塞、肺栓塞、心脏外科手术后等。

【诊断】

心电图示AMI;心肌酶动态变化符合AMI;血压≤80/60mmHg,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降低≥30mmHg;脏器循环衰竭体征:尿量≤30ml/h,精神和神志改变,呼吸深快;儿茶酚胺增多体征:皮肤苍白、冷汗、心动过速等;CI<1.8L/(min·m2),PCWP≥18mmHg。

【治疗】

1.加强抗感染 选用广谱或联合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发肺部、肠道等部位感染较常见,应使用较强力抗生素并联合使用,以预防感染性休克发生,另外还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

2.适当选用利尿剂 可减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应注意利尿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特别在利尿剂耐药时应监测血生化指标,有助于避免发生尿毒症及低钾、低钠血症。

3.合适的洋地黄类药物 应注意电解质的变化,适当补钾可防止洋地黄所致心律失常。

4.小剂量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5.支持疗法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心脏负担重、心肌缺氧、能量代谢障碍,予以1,6-二磷酸果糖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使心功能明显改善,一般状况明显好转。

6.加强抗休克治疗

(1)正性肌力药物:包括洋地黄制剂、多巴酚丁胺、多巴胺

(2)升压药物:去甲肾、多巴胺、间羟胺。

(3)血管扩张药:20世纪70年代治疗泵衰竭的重要进展;常用药物: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须密切监测PCWP(PCWP>18mmHg是应用血管扩张剂的适应证),从小剂量开始增加,注意有无低血容量。

(4)IABP治疗。该装置在导管头部有一球囊,可充气,容积为30ml,置入主动脉内,导管末端与电子控制系统的泵相联,以心电R波激发,使气囊在舒张期充气,收缩期缩小。原理:舒张期气囊胀开,阻止主动脉血流,升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血流量。收缩期气囊缩小,减轻左室后负荷。在休克早期(30h内)应用,可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争取时间行PTCA或CABG。

(5)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核心治疗。①溶栓治疗:20世纪80年代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进展之一。溶栓药物:第一代为链激酶、尿激酶。第二代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第3代为纤维蛋白免疫溶栓剂;②PTCA及支架术:是介入性心脏病学重要进展之一,应用于心源性休克、大面积心梗及有溶栓禁忌证者;③其他:冠状动脉搭桥术。

7.防治并发症

(1)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时,各种因素可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补充血容量时应考虑到心源性休克的特殊性故速度不能太快,最好在血液动力学监测下进行,注意中心静脉压和肺楔压的变化;同时注意总的电解质的补充,特别是钾、镁离子的补充或纠正。

(2)酸中毒:积极防治引起酸中毒的各种原因。

(3)肾功能衰竭:应采取措施防止肾衰发生,一旦出现肾衰,除药物治疗外,可考虑水滤或血滤,还可采取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来纠治肾衰。因肾功能衰竭可使心源性休克的处理变得更加困难。

(4)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心脏病人特别是伴有心衰的患者,其肺功能已经受损,出现休克后,肺功能障碍更加明显,最后导致休克肺。应采取综合措施减轻肺动脉高压,解除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输液过多而致肺水肿,积极正确使用呼吸机等。

(5)脑水肿:要正确地识别脑水肿是否存在,一经发现应积极处理。脱水降颅内压,激素的使用,保护脑细胞功能,防止脑疝发生。

(6)DIC:DIC的诊断较为困难,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也较难统一。关键在于防治DIC,一旦出现DIC,早期就积极纠治诱因,补充血容量,给予肝素抗凝或溶栓治疗,晚期应考虑抗纤维蛋白溶解等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