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是由于脑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脑血管功能失调,脑循环动力障碍及管腔狭窄、闭塞,影响脑血液的正常供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精神障碍所致。
【病因】
引起本病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大脑组织器质性改变。脑动脉硬化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动脉管壁功能障碍、内分泌因素、高血压病及长期嗜好烟酒等因素有关。
脑动脉硬化病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发生精神障碍。是否出现精神障碍,以及出现精神障碍时间的迟早因人而异。另外,脑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也是不一致的。因此,精神症状的产生,除与脑组织结构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外,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个性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精神因素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清,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1)老年期心理变化及大脑功能的衰退、丘脑下部功能失调,导致情绪不稳定性增高,再因动脉硬化而导致脑缺血时,可诱发疾病的发生。
(2)脑动脉硬化脑缺血可破坏NE神经元和5-HT神经元及其径路,使这两种递质水平低下而致本病。
(3)与脑的局部有一定关系:额叶因缺血可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心境低落和思维阻滞等抑郁状态;颞叶前部与认知情感反应和学习功能有关。
【临床表现】
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早期可以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头痛、头昏、耳鸣、失眠、疲乏症,进而出现进行性智能障碍。首先是记忆障碍,尤其是近事回忆困难,对新事物的领悟能力下降,最后发展成为不能回忆往事。随着病情的逐步进展,患者的思维联想发生困难,言语障碍、理解力、判断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晚期则出现严重痴呆,不能料理日常生活。
【诊断】
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记忆减退、智能缺损等,合并有幻觉、妄想、情感障碍、行为异常、起病于脑血管病前后或发病中,既往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卒中、糖尿病史。头颅CT或MRI证实有脑血管病者。
【鉴别诊断】
主要应和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炎性脱髓鞘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及神经衰弱相鉴别。头颅CT、MR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及SPECT检查、血脂、眼底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及观察病程。
【治疗】
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相当重要。在出现神经衰弱时,应采取合理的治疗,使病情得到缓解。要消除有害因素,尤其要禁烟、酒,避免情绪波动,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轻体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植物纤维蛋白酸性,减少血栓形成。
治疗应使用降低胆固醇、扩张脑血管的药物如烟酸、芦丁、地巴唑、维生素C及维生素E等;神经衰弱者,可选用维生素B、谷维素等调节自主神经的药物;出现精神症状者可酌情选用地西泮、多虑平、碳酸锂等镇静、抗焦虑药物,其中碳酸锂对情绪不好者效果尤其明显。
由于本病大多发生于老年人,他们的脑储备能力大多较差,体内的降毒功能减弱,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甚至有时小剂量的抗精神病类药物也可引起严重的反应,所以,对这类药物使用时要谨慎,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后缓慢增加剂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