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所著《康寿新观——生物钟养生》(天津科技出版社,1991)一书中,赋予“生命在于运动”以4个新义,以深化“运动”的涵义,多年来接受、赞扬此论者愈来愈多。
1.脑力劳动也是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中的“运动”既指体力(躯体)运动又指脑力运动。这至今在一部分人的认识中仍不十分明确。
人的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都是“耗能大户”。大脑耗氧量占全身25%,耗营养量占全身20%,而其体积只占全身的1/20。当脑力劳动时,也耗能更甚,与体力运动一样,故全世界都把“劳动者”分为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属于白领阶层)。脑细胞要陆续死亡,大脑要衰老,能不能推迟大脑的衰退呢?能,那就是进行适当的脑力运动。研究证明,大脑活动时比不用脑时的耗氧、耗营养量都增加,表现在脑血流量显著增加。
有一个实验很能说明问题:让一个13岁的孩子平躺于特制的大天平上,平衡以后,让孩子心算两位数的加法(例如65+79等于多少?)。当孩子心算时,其头部的天平下垂了,因为此时头部的血流量增加,使得天平的这一头重了。血流会带来氧气和营养,从而使脑细胞推迟衰亡,所以用脑是对脑的最好保护。
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误认为“不用脑是对脑的最大保护”,正好与科学结论相反。为什么那些一直用脑的人(科学家、文学家等),到了老年,脑子仍然是那么“灵”,思维清晰而敏捷?相反那些不用脑的人却反而会早衰、早亡或得脑血管病?尤其是那些工作时用脑较多,退休后,因为相信让大脑“闲”着可以长寿而陡然不用脑了的人,不久就患了脑病或老年痴呆。
加强大脑运动,国外称为“脑力操”,与身体要做体操一样,脑子也要做操。为什么老年大学在各个国家都长盛不衰?这些“学员”并不是为了拿个什么文凭再就业,而是为了为“脑力操”找个好方式,这些老年“学员”学习的认真程度比真正的大学生还高,他们在认真地“动脑”,这是延缓脑细胞衰老进程最有效的方法。
许多调查、研究资料都表明:工作紧张而又善于用脑的人,比工作懒散而怕用脑的人长寿,且到晚年时,智力也比不常用脑者高52%。还证明:创造性劳动者多长寿,我国作家也是寿星多:郭沫若、茅盾、丁玲、沙汀、冯至、臧克家、叶圣陶、夏衍、冰心等人都享年80岁以上。
脑力操与体操一样,可在任何时期开始,既可以从青少年开始(最好了),也可在退休后开始,“好的举动任何时候开始都为时不晚”(阿登纳)。当然开始得越早越好,若退休后还不开始,那就有些嫌晚了;但若能开始,还是有作用的。退休了,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需要动脑筋的事会大大减少,更要主动找些动脑的事来进行“脑力操”,否则就可能发生“废用性退化”(俗话说“脑子生锈”)。国外提出老年人要“精神跑步”,即经常锻炼大脑,主要的有10条:
①以读书代替看电视。读书能刺激思考,使大脑积极地活动,从而防止脑细胞的过早老化。在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外语是防止脑细胞老化的有效手段,学外语可使脑细胞建立新的联系,开辟新的神经通路,从而活跃了脑神经细胞。有人把学习外语称为“长寿的秘方”,因为学习外语:a.必须背一个个单词,这需要认真运用记忆力,不能马虎,不能偷懒,否则就记不住;b.掌握外语的规律,运用语法知识去理解语言,就要有较高的理解力,也要动脑;c.对长句,复杂句需要运用分析力;d.翻译又需要创造力。这4个“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力和创造力是锻炼脑细胞的最好方法,是脑的运动,就是精神跑步。
②看电视、听广播要有选择。要多看多听那些能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节目。
③经常阅读报刊。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④参加讨论会。在辩论中促进思维活动,锻炼心智。
⑤多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展览会等。并细读说明,使大脑皮层建立新的有益联系。
⑥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反应能力。
⑦有计划地接受教育。例如上老年大学、听学术讲演等,使思维总处于积极状态。
⑧培养多种业余爱好和兴趣。尽可能多地收集各方面的知识。
⑨多写信。从中激发头脑运动。
独处时也不要无所事事。不妨打打桥牌、玩玩魔方,以增进心智活动。
此外,听音乐、散步、旅游、玩手球等既可增强体质,又可刺激思维活动。
2.交替运动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门新的医学分支学科,叫做“相对医学”,它专门研究人体的对偶因子,例如兴奋与抑制、同化与异化、动与静、以及生理生化中的各种拮抗因子等。这些对偶因子要保持相对稳态,而不可偏废,以保持健康。一方的“过”,便会导致另一方的“不及”,都对身体不利。
在相对医学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交替运动”理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的提法还不够全面,在运动时应注意和重视对偶因子的交替运动。例如长期的单纯体力劳动,脑力会不发达;反之,长期从事单纯的脑力劳动,体力会不发达,这些虽然都是“运动”,但却偏废了一方而导致“对偶失衡”,从而使整个机体的生理机能“偏用”或“偏废”,进而影响生命节律(生物钟)的稳定。故在运动时应注意交替,使对偶因子的双方都运动,才可保证生命节律和健康。除脑、体交替运动外,躯体的不同部位都需要运动,不能有的部位(例如上肢或下肢)运动过量,而有的部位(例如腰颈)运动不足。坐着工作累了,站起来走走可解除疲劳,工作太累了,听听音乐,便是一种好休息。从事上肢活动职业的人,就要注意下肢运动;从事下肢活动职业的人,就要注意上肢运动。故有人提出“生命在于交替运动”。
躯体运动、大脑运动和内脏运动三者虽然是统一整体,但在表现上往往某一方面较为突出,我们把表现突出的某方面称为某某运动,例如力量、速度等运动,都是肢体与内脏的强烈运动,尽管也有大脑的参与,但主要表现在躯体上,故称为躯体运动;看书、学习、下棋、运算、智力游戏等,主要表现为脑力的活动,所以称为大脑运动。视听武打、惊险、影视、小说、故事和体表冷、热、疼、痒等,虽然躯体不参加,也未主动用脑,但能产生心率、呼吸加快、血管扩张、神经兴奋、激素分泌的增减等生理反应,可把它视为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内脏运动,有些操作也可使内脏动起来,也是内脏运动。
3.适度运动 过激运动不利于康寿。国外一家保险公司调查了5 000名已故运动员的生前健康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40~50岁就患了心脏病等严重的疾病,平均寿命不到50岁,还未能等到领退休金便早夭了。我国的许多著名运动员也多是疾病缠身。“铁榔头”郎平也“浑身是病”。许多运动员的寿命也比普通人的短,超级球星和拳击手的寿命比一般人短8~8.3岁。剧烈运动破坏了体内的生物节律,加速体内一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结果导致了人的生命进程的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运动要因人而异,只有适度运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恒时运动 何时运动也很重要,要选择与体内节律相合拍,协调的时刻进行。过去认为“闻鸡起舞”是适时,现在根据对生物钟学说的研究结果,认为晨练不宜太早,需于日出后半小时为宜,而暮练有好处。运动需定时,定时运动可形成动力定型,具有适应性和预见性,不仅可事半功倍,且利于保养生物钟。
持之以恒是运动的三大原则之一,一旦选好运动项目,强度和时间,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下去,才可产生积累和叠加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