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在同一问题的同一范畴内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只是在认识和阐述上各有所侧重和强调罢了。养生需要动,也需要静,更需要的是动静结合,适当运动,适当静息。动、静都不要过度,可以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即“生命在于运动”;而“生命在于运动”也即“生命在于静止”。从养生保健的常识来看,动、静都是不可少的,现代已明确地认识到运动过量的危害。

古人对动静的辩证关系早有认识,如《养性延命录》中说:“静以养神,动以练形,能动能静,可以养生”。“形神共养”概括了养生的要旨。“入静”的作用也是动静结合的结果,通过神经-体液系统的作用,协调体内各系统及器官的功能,使其高度优化重组,进而使生命处于一种最佳的运动状态,入静过程中的种种变化,正是静中含动的充分表现。这一点,古人也早有认识,例如《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说:“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思问录·内篇》说:“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在同一问题的同一范畴内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只是在认识和阐述上各有所侧重和强调罢了。养生需要动,也需要静,更需要的是动静结合,适当运动,适当静息。动、静都不要过度,可以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即“生命在于运动”;而“生命在于运动”也即“生命在于静止”。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生命本质的研究和认识也在逐步深入、提高。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分化,都是由于基因表达的结果,而基因的表达程度、时间和位置又是不同层次的调控元件所控制的,有的基因在动、在开放、转录;有的基因在静、在关闭、不转录,一旦这种调控机制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各种病变,从本质上说也是动静失调的结果。

从养生保健的常识来看,动、静都是不可少的,现代已明确地认识到运动过量的危害。运动的前期可能是适量的,若能恰到好处地停止,则可充分发挥动的作用而无损害;但若不适可而止,继续地动,误认为“不吃苦便无收获”,结果动过了头,给身体造成了损害。这实际上就是当静不静的结果,在动静应该转换时,未能实现动静交替。我国人民,自古就提出“三分练,七分养”,“练”就是动,“养”就是静,“练”“养”是分不开的,练养结合才可增进健康。至于是否一定要三七开,则应因人而异。但从中可看出动静结合的必要性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