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天中究竟处于何种动、静的程度最好?即动到什么程度,静到什么程度,动与静在时间上如何分配?
每个人在一天中都有个最适合的动静度,但却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爱动型的人,一天中动的程度高,动的时间也多些;而爱静型的人则动的程度低,且动的时间也少。对于前者,应主要防止“动过了头”,对后者主要是预防“动得不够”。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异。建立了动静度概念后,就要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动静度,摸准了就要相对固定下来,以便有一个最好的增进健康的运动及静养的比例。
但一个人的动静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与当时的体质、体能状况以及心理状况,是否有病(例如感冒、或处于某种亚健康状况而不自知)等都有关系。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动静度会有显著的改变。例如20岁时的动静度,与40岁时的会有显著不同,甚至与30岁时的也会不同,50岁以后的变化会更快,可能会出现: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动、静不同,这就要求随时掌握自己身心的变化,并酌情调整自己的动静度。
那么,究竟怎样来确定自己的动静度呢?人体固有的本性是动静结合,问题在于动静交替的尺度和强度如何确定。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存在着许多反馈调节回路,每一种反馈调节回路都有其固有的阈值和运动周期。这就形成了各种动静交替的复杂现象。这些周期来源于亿万年的进化历史,又取决于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并不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衰老的进程又使这些反馈调节功能下降,并使其阈值和运动周期发生变化。因此,动静交替的时间、强度等参量,都要根据以上这些因素作综合考虑,才能真正科学地确定。明确了动静度,便可依照动静度来确定自己的动与静,使养生学成为一门定量的科学,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途径。机体内部的每一功能都与动或静密切相关,每一功能的动与静都是相互依存的。这对矛盾的稳定性与平衡能力越强,则其功能也就越强,人体的潜能也就会发挥得愈充分,从而使生命增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