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之一。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及时抢救,再配合合理的膳食调治,对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饮食调理对预防复发亦甚重要。
(一)心肌梗死的饮食原则和要求
1.限制热能摄入,减轻心脏负担 一般应采取低热能膳食,尤其在发病的早期;饮食宜平衡、清淡,且富有营养,以改善机体,包括心肌细胞的营养供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注意钠、钾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防止或减轻并发症,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1)急性期:为发病后3日内,此期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皆需专门护理。以流质饮食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过箩肉汤、红枣泥汤、米汤、稀粥、果汁、藕粉、口服补液等。凡能引起胀气及刺激性流质不宜吃,如豆浆、牛奶、浓茶、咖啡等,以免膈肌抬高,加重心脏负担。补液总量约1 000~1 500ml/24h,分5~6次喂服。每日热能2 092~3 347kJ(500~800kcal)为宜。避免过热过冷,避免一次性食入量过多,以预防心律失常。食物中钠、钾、镁,必须加以注意。一般建议低盐饮食,尤其是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小便中常见钠的丢失,故若过分限制钠盐,也可诱发休克。因此,必须根据病情适当予以调整。此外,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或根据病情需要,尚可补充胃肠外营养。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因其不能活动,脾胃功能亦必受影响,故食物必须细软易消化。
(2)缓解期:发病4日~4周内。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步改为半流质饮食,但仍应少量多餐。急性期后总热能可增加至4 184~5 020kJ(1 000~1 200kcal)。膳食宜清淡、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允许进食粥、麦片、淡奶,以及适量的瘦肉、鱼类、家禽、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过热、过冷,并应少量多餐,经常保持胃肠道通畅,以防止大便过分用力。
3~4周后,随着患者逐渐恢复活动,饮食也可适当放松,按低脂肪、低胆固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营养原则,脂肪每日限制在40g以内,胆固醇每日应<300mg,P/S比值>1。对伴有高血压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仍应限钠。肥胖者应减食。应避免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因它可引起心肌梗死再发作,这可能与餐后血脂增高,血液黏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凝集而致血栓形成有关。另一方面,饮食也不应过分限制,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和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
(3)恢复期:发病4周后,病情稳定后,随其活动量的增加,饮食可逐渐增加。足量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乳类蛋白、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水果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性质疏利通导,宜经常摄食。每日的饮食中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素,以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费力。此外,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其膳食原则还应包括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饱餐,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预防血液黏度增高和血小板凝集。戒烟、酒,如伴有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应限钠。
2.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 食物中水的含量应与饮水及输液量一并考虑,使之适应心脏的负荷能力。如患者伴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应限制钠盐,但临床上亦观察到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尿中有钠的丢失,故应根据血液生化指标予以调整。有人研究缺血心肌的营养代谢,认为镁对缺血性心肌病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细胞缺镁是诱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膳食中含一定量的镁,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成人镁的需要量为300~400mg/d,食物来源为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豆类、肉、海产品等。已知钾对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等均有影响,低钾血症易发生心律失常,故应注意如有低钾血症出现,饮食上应予调整。
3.少量多餐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时,常有胃肠功能紊乱,饮食更应注意。发病开始的1~2日,仅给热水果汁、米汤、蜂蜜水、藕粉等清淡、流质饮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ml。若患者的心律紊乱有所好转,疼痛减轻后,可逐渐增加一些瘦肉、蒸鸡蛋白、稀米粥等饮食。随着病情的恢复,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饮食,但饮食仍需柔软,易于消化。
4.注意高发季节的饮食调配 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死的好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应多吃性温和,具有化瘀功能,又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可按一般冠心病的饮食安排。
(二)心肌梗死的饮食禁忌
心肌梗死的饮食禁忌,除心绞痛的饮食禁忌外,还应注意:
1.避免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食,暴饮暴食会加重心肌耗氧,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高脂饮食后,还易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凝血,而发生心肌梗死。
2.少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葱、蒜及过甜食物。
3.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浓茶、白酒、辣椒、可可粉、咖啡等以免心肌受到不良刺激。
4.胖者忌食或少食白鲢鱼、黄花鱼等助湿之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