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极拳的战略

太极拳的战略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极拳的理论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太极拳对于学习者的要求,首先是在本身之上下苦功。根据太极拳的指导原则,经过第二步的量变到质变,而进入“懂劲”。只有掌握高深的太极拳功夫之人,才能理解太极拳战略。太极拳讲究“神舒体静”,太极拳者“成竹在胸”以静观的神态取代躁动或盲动。

太极拳的理论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阴阳相生,互为其根。虚实变换,首尾相接。开合交错,周而复始,绵绵不断,滔滔不绝,生生不已。”太极拳最重要的一句话:“本着舍己从人”。

太极拳对于学习者的要求,首先是在本身之上下苦功。要有过硬的技能,高超的本领,就要从开始做起。练好拳架达到初步的知己功夫。学习推手逐步掌握知人的本领,在动作非常熟练时,才能称为“着熟”。这是由初学之始,一步一步地经过量变过程,而到第一步的质变。由第一步的“着熟”,再努力积累,刻苦用功,不断钻研,克服“本能反射”,培养“条件反射”。根据太极拳的指导原则,经过第二步的量变到质变,而进入“懂劲”。懂劲后要愈练愈精,经名师高人的指导,身经百战的实战磨炼,再有默识揣摩的总结提高,悉心悟彻,而渐至“从心所欲”的第三步功夫。“神明者”代出几人?实属“凤毛麟角”之选。但是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是被人征服,造巅者层出不穷。“有志者事竟成”实名言也。

学习太极拳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太极拳的理论和科学知识来指导身体动作的实践锻炼;要以练拳的实践经验结合体悟的理论知识,经过往复,不断的量与质的互变,而达到高深的地步。只有掌握高深的太极拳功夫之人,才能理解太极拳战略。

1.以静待动 双方技击搏斗之时,有人主张“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岂不知,这里边还有一个表面现象和实质问题。为了缩短距离,你要上步,再出手去打击对方身体的某一部位。在你所发出的力未到达对方身体之前,实际上是表面现象。这个动作的运动过程,必然会暴露出存在的缺点、弱点,所以往往会受到“后发先至”者的打击。太极拳讲究“神舒体静”,太极拳者“成竹在胸”以静观的神态取代躁动或盲动。以“静如山岳”的气势对待敌人的“蹿蹦跳跃,伸拳出腿”,而不是被动的静待挨打。“静还可以显示出神秘莫测的气概,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在对方的力未触及我时是静,我在受力的刹那之间变为动,给对方一个始料不及的打击。

2.以慢变(化解)快 所谓快与慢也是相对的。快能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和加大、加强物体在运动中的冲量。但人体的运动速度在后者所得到的变化量不太大。敌我双方的距离是缓冲地带,而不是有效的击点。所以,距离间的动作快慢是形式,接触后的变化快慢才是决定的实质。当然,物体依靠运动的惯性,也会由距离伸延至接触。如果双方都在运动时,力的效应有所不同。比如,枪弹射击静物时,其作用力是枪弹的质量乘速度。如果被击物同样按枪弹射击的方向运动,其作用力是要减去被击物的运动速度。若被击物的运动方向与速度和枪弹相同,则作用力等于零了。假如,被击物逆枪弹运动方向而进时,其作用力是两力之和。双方的胜负就决定于接触点的绝对值了。再譬如,战斗时所戴的钢盔,表面是圆形的,虽然人的头转动不如枪弹速度快,在两力接触时,也是能避开枪弹的正面冲击力。若攻击者不是枪弹而是人体,就会发生前面所举的壮汉快跑时踩球的结果。

太极拳看起来动作较慢,实际上是不停地旋转,在受到外力冲击时不是不动的挨打,也不是用力去阻挡,而是依靠及时地转动和恰如其分的变化“快”来改变来力的方向,使其落空、失重。

3.以小胜大 事物的大小,并不一定全是代表其本质。大者不能永大,小者不能永小。大者不是必然的胜利者;小者也不是肯定的失败者。如果体大,力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的话,那么世界就不会发展至今天,恐龙在消灭了地球上所有异族和小的同类之后,最终会完全饿死。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恰恰是看起来最强大的东西,反而越早,越快地衰退或死亡。太极拳正是基于这种辩证的认识方法,才特别强调学习、提高、进化的方法来改变自身的不足,而不是仅仅凭借着自然本能去称霸。

太极拳的动作或制敌的技巧,也不是一点儿的力都不产生。只是做出肢体在空间的变化,而不用多余的力,不产生自身反作用的力。相对地都加大了对对方的地球反作用力来改变对方发出直力的方向。所以双方对比值就相差得多了,或近似无力,可以大大地节省了自己的能量,而能持久。

4.以弱胜强 强弱之别,是在当时所有各种内外条件下形成的对比,绝不是单独某一因素能决定的。双方又在一定的条件下各有所长,互相转化。内因是变化的本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是永远也颠扑不灭的真理。真理的辩证法又无情地将其各自相反的另一面,与之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强者如不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强项,把握时机,很可能转变为弱者。弱者若能善于避其弱和掌握变化的契机,在关键时刻击中“强”的薄弱环节,就能改变自身为强者。

古人云:“强弩之末,不能穿缟”。过去的兵家就有很多的聪明者,运用这种辩证方法战败强大的敌人。具体来说:强方射出的利箭,其强点是镞。防御之法,一是盾挡(以更强之力胜之),也可以用手中的兵器去拨打(这要比用盾挡的技艺更高难)。

太极拳要求,不仅要知阴阳,还要明阴阳变化的过程,准确掌握强弱转换的微妙契机,将自己立于“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永胜地位。太极拳宗师杨禹廷说过:“太极拳没有解不开的扣”。也就是在任何其他人认为已经处于极端不利的条件下,都能用自己的独有优势“转败为胜”。

关键的问题,你是否能够“分清阴阳”。作为太极拳的招数来讲,你是否有高超的功夫、绝妙的技艺。拳论所说:“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是功夫逐渐增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无数次飞跃过程。

笔者按:当年,笔者求学于先师之时曾讨教过这个问题。难道太极拳就无受制于人之时?先师才说:“太极拳没有解不开的扣”。笔者曾试验过多种自以为可使先师无法解脱的强势动作,皆被一一化解。笔者一时突发奇想说:“如果您被人拤住咽喉时怎么办?”先师笑着说:“你试试吧!”笔者就用双手拤住老人家的咽部,还不敢用劲。先师叫我用劲拤,说没关系。我两手刚刚一用力,便觉得脚下面要翻转而站立不稳。无论手上怎样用力,脚下总是摇摆漂泊不定,只能不自觉地放开双手,以维持自身的平衡。先师逝世之后,又一次请教曹幼甫先师叔,曹师叔也叫我试试。同样,也是自身站立不稳。这样,笔者才更相信太极神功。真是奥妙无穷啊!但笔者愚昧,功夫特欠火候,只可望尘叹息了。当然,此等高人尚多,机遇难觅罢了。

总之,太极拳的战略思想,是对太极拳认识、理解与悟彻功夫所决定的,非只言片语所能解释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