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家庭有不少儿童与祖辈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疏远,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隔代亲现象仅用血缘关系解释不够,其中还有心理原因。
孙辈犹如旭日东升,祖辈恰似夕阳余辉,他们之间有相同性,更有互补性,俗话所说的“老小孩”和“小大人”,就体现出隔代人的相同之处。
祖孙在一起,幼者受到爱抚,长者得到欢乐,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了中间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务繁忙而留下的时间空白及遗缺,这也是形成“隔代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年龄关系,父子辈在生活观念等问题上更多具有自己的主张而易产生隔阂、矛盾,甚至冲突;而祖孙辈同样由于年龄关系而互不设防、更易亲近,这无疑也是形成“隔代亲”的重要因素。
所谓老年人的“隔代亲”,本质上更多的是老对小的情感依恋。很多老年人在儿女年少时因忙于工作等未能顾及,而现在有闲暇时间时,潜在的“爱幼”心理自然会在孙辈身上尽情释放;孙辈代表天真和纯洁,而成人世界充满竞争与挑战,甚至还有欺骗与陷阱,失去社会竞争力的老年人渴望多多接触孙辈;孙辈代表着生命和活力,一个只有老年人和成人的家庭往往死板或严肃,淘气的孙辈虽然需要照料,但是童稚也带来非常多的快乐;孙辈行动活跃、勤于思考,老年人与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孙辈相处时,会随着他们的活动而锻炼身体,也会随着他们的思考而运作头脑,以致忘却心中的烦忧,延缓身心的衰老;老年人的儿女们大多忙于工作等,没有多少时间陪伴老人;而孙辈有更多的时间在老人身边做伴,能宽慰和解除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独,甚至焕发起老年人尚未泯灭的“童心”。
由于“隔代亲”的原因,祖辈成为孙辈道德行为早期教育的启蒙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接人待物等,都对孙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祖辈多数已退休在家,具有年轻父母无法拥有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更容易与孙辈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祖辈还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通过给孩子们述人生、授知识、谈感慨、叙亲情、论孝道、传礼仪等,对儿童的最初认知和对美与丑的感受、善与恶的判断,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可以补充学校教育之不足。
小贴士
《康熙大帝》中孝庄太后的“隔代亲”
在生活上,康熙登基伊始就裁撤大批太监,使康熙从小习于俭朴。对穿衣、吃饭、站立、行走、说话这样的生活琐事,都要求康熙依照礼仪践行。
在品德上,孝庄教康熙“明治国之道,修明君之德”,要“宽裕慈人、温良恭敬,敬畏谨慎,勤政爱民”。
在教育上,孝庄请来魏成谟、济世等名家,教导康熙习学满汉文字,诵读儒家经典,并不忘祖宗尚武精神,勤于练武,多读兵书。
正是在孝庄的悉心培养和智慧调教下,康熙才成为开创“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