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 [正月]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三候:
初候,东风解冻,阳气温和而来,坚冰开始化散。
二候,蛰虫始振,冬眠的动物开始准备出洞了。
三候,鱼陡负冰。虽然冰尚未化,但鱼儿感觉到阳气的来临,向上浮游在冰下。
2.雨水 [正月]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
雨水三候:
初候,獭祭鱼。鱼儿经过一个冬天在冰下的调养,上浮而出,水獭先得而食。
二候,候北雁。小雁开始由南向北迁徙。
三候,草木萌动,可以耕田播种了。
3.惊蛰 [二月]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很有帮助。
惊蛰三候:
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桃花萌发,渐渐盛开。
二候,仓庚鸣。黄鹂开始鸣于树间。
三候,鹰化为鸠。树木茂盛,老鹰无法捕食猎物,只好飞去北方草原,天空成为鸠鸟的天下。
4.春分[二月]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
春分三候:
初候,玄鸟至,黑色的小燕子年年春天都来这里。
二候,雷乃发声。春蚕破蛹而出。
三候,始电。古人认为雷与电都属阳,冬天为阴,所以阳不得出,春天来临,阳始破阴而出,阳久受抑制,积累能量,于是雷鸣电闪,破阴而出。
5.清明 [三月]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清明三候:
初候,桐始华,梧桐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驾,牡丹华。牡丹开始开花,田中青黄不接,田鼠只能躲在洞中吃食去年积累的食物,只有鹑鸟在田中飞来飞去。
三候,虹始见。太阳照在湿气中,折射出七彩之光。
6.谷雨 [三月]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谷雨三候:
初候,萍始生,水塘中浮萍生长。
二候,鸣鸠指其羽,春耕大忙季节,鸠鸟拍动两个翅膀,催着农民加紧耕作播种。
三候,戴胜鸟飞降于桑林间,指导采桑的蚕妇进行女工活。
7.立夏[四月]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5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立夏以后,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犁耙栽秧。
立夏三候:
初候,蝼蝈鸣,蝼蛄开始鸣唱。
二候,蚯蚓出,天气已经热了,蚯蚓出来感受阳光。
三候,王瓜生,花谢瓜出。
8.小满 [四月]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
小满三候:
初候,苦菜秀,热气如火,开始上升,火为苦味,苦菜生长茂盛。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类,寿命巳尽。
三候,麦秋至,麦子熟了。
9.芒种[五月]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三候:
初候,螳螂生。
二候,鸟始鸣,伯劳鸟开始叫了。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倒是不啼叫了。
10.夏至[五月]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三候:
初候,鹿角解,鹿角开始脱落更新。
二候,蝉始鸣,荔枝红了。
三候,半夏生,这味药物正好此时生长,也就被命名了。到了此时,半个夏天过去。
11.小暑[六月]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必须及早采取抗旱或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三候:
初候,温风至,天气开始转变。
二候,蟋蟀居壁,翅膀尚未长成,无法飞行。
三候,鹰始挚,阴气始生,苍鹰先觉,开始训练自己的搏击能力,以备秋时长空捕猎。
12.大暑[六月] 大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30℃以上高温天气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大暑三候:
初候,腐草为萤,萤火虫在夜空中飞闪。
二候,土润溽暑,湿气开始降临。
三候,大雨时行。一场雨下一场凉。
13.立秋 [七月]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为春、秋季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对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
立秋三候:
初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真正的白露还要一个月,但寒气已经可以感觉到了。
三候,寒蝉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色已备。
14.处暑 [七月]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处暑三候:
初候,鹰乃祭鸟,苍鹰开始捕杀飞鸟。
二候,天地始肃,落叶纷纷,秋高气长。
三候,禾乃登,秋收季节来临。
15.白露[八月] 白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白露三候:
初候,鸿雁来,大雁飞来,晓来谁染霜林醉。
二候,玄鸟归,小燕子飞去了。
三候,群鸟养羞,不事迁徙的鸟儿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16.秋分 [八月]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秋风三候:
初候,雷声始收,进入秋季,不再听得雷声了。
二候,蛰虫坯户,冬眠的动物要准备过冬的住所了。
三候,水始涸,雨水不再,水流渐干。
17.寒露[九月]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
寒露三候:
初候,鸿雁来宾,南飞的小雁已经是最后一批了。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鸟雀归巢难见,滩涂上海产丰富。
三候,菊有黄花,秋菊独秀。
18.霜降[九月]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降三候:
初候,豺乃祭兽,肉食动物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了。
二候,草木黄落,落叶尽,草木枯。
三候,蛰虫咸伏,冬眠之虫开始进入冬眠期。
19.立冬 [十月] 说到“冬”,自然就会联想到冷。“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符合当时的物候景观。
立冬三候:
初候,水始冰,水开始结冰了。
二候,地始冻,土地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也不见了,海中的蚌始肥。
20.小雪 [十月]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
小雪三候:
初候,虹藏不见,大地干燥,不再有阳光折射湿气产生虹的现象了。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阳藏阴收。
三候,阴塞而成冬,阴气闭固。
21.大雪[十一月]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绿树披银饰玉,常是终身难忘的趣事。“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积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夜,地面热量散失较多,则会出现冻害,使豌豆、胡豆等农作物受到一定损失。
大雪三候:
初候,鹖不鸣,懒散的寒号虫不垒窝,终于被冻死了。
二候,虎始交,考虑开始交配产子。
三候,荔挺出,马兰开始生长。
22.冬至[十一月]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虽然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三候:
初候,蚯蚓结,蚯蚓蜷曲在地下深处。
二候,麋角解,麋开始脱角。
三候,水泉动,冬天到,太阳寒水生。
23.小寒[十二月]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气温最低的节气竟是大雪哩!
小寒三候:
初候,雁北乡,大雁来。一岁之中论及雁来去的有四候,正月雁北者,为小雁;八月,鸿雁来,为大雁;九月鸿雁来宾,小雁;十二月,雁北乡,大雁。
二候,鹊始巢,鹊为来年生子,搭建鹊巢。
三候,雉鸲,野鸡开始啼鸣。
24.大寒[十二月]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春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大寒三候:
初候,鸡乳,鸡产卵。
二候,征鸟厉疾,苍鹰猛厉迅急地搏击长空。
三候,水泽腹坚,冰冻三尺,水结正坚。
由上可见,节气与物候反映的是动物与植物,或说地球上生命的四季作息时间。这一作息表是循环往复,年年如此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