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道至简,泽被身心

大道至简,泽被身心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脱离动物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直立行走。练“八卦走转”首先要壮的是人的两条腿——根本。八卦走转其妙就妙在走圆上。《八卦走转行功歌》就是铁老延续着他的师父、师祖们走出的路,凝聚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精髓铺就的道。“大道至简”这一古训,应当说是八卦走转的真实写照。学练八卦走转,对于大多数远离京城的外地人来说,无论入门或深造,铁恩方老先生的《八卦走转行功歌》都是不可替代的随身老师,求教方便且有问必答。

文/蔚 澜[4]

八卦走转,转的是一个圆。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太阳也是圆的;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它们转出的轨迹还是个圆。正因为转圆产生的磁力、引力,而使得众星体各安其位,各行其道,并且始终遵循着同一的规则运行。可以说,圆代表着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或者叫做根本法则。人是宇宙的自然产物,因而“人是小宇宙”之说顺理成章。可见,圆也同样代表着人的生命活动。练八卦走转从这里入手,岂不就找到了根?

八卦走转中还有一个关键字,那就是“走”。人脱离动物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直立行走。自从直立行走之后,人的整个体重就压在两条腿上了。练“八卦走转”首先要壮的是人的两条腿——根本。

人和自然界的树木一样,根本壮了,枝叶就茂盛;根本衰了,枝叶便萎谢。作为指挥生命活动的总司令部——大脑,位于人的生命之树的顶端,其根本的壮与衰,不能不影响到总司令的指挥力度,不能不关系到整体的一枝一叶。要想枝叶旺,必须根本壮。如果弄反了只注重枝叶不顾及整体,或者只琢磨表面形体而忽略了深层内涵,走出的结果“事倍功半”倒是小事,弄不巧走进“着于松,死于形”的大忌可就麻烦了。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多种多样的走法,如“直着走,退着走,弹腿走,蹲步走……”不一而是。但唯有八卦走转的走法令人不感觉累,并且越是走到后来越觉得轻松,越走到后来越觉得舒适,甚至有不愿意停下来的感觉。这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八卦走转其妙就妙在走圆上。“双臂环抱”形成圆,“里直外扣”走成圆,“含胸收腹”括成圆,“上下与中”三盘尽归于蕴涵着天地运行规律的圆——人与天合一了。

走,是人的本根属性。任何会走路的人,都天然具备学练八卦走转的深厚功底,只管轻轻松松地按照要领走起来——人与天就能合一。

“凝视前方平落处”的前方终极目的地在哪里呢?用铁老的话说:“在宇宙。”“眼为神之苗”,眼睛引领着人之神,入宇宙中的行走之道——小宇宙与大宇宙合了。

以这种“合”的状态走起来,渐渐地形与神合了,神与道合了,恍恍惚惚,若即若离,忘记了时空、忘记了自我,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还不够妙吗?人入妙境,通体适如,走起来还会累吗?

因此说,抓整体,抓根本,是学练八卦走转之“捷径”。

大凡精深博大的文化成果,多具有深入浅出的特征。越是涵盖着带有根本性大学问、大智慧的文化成就,其表现形式就越显得简易。

简,实质上是一种提炼过程。简而又简,甚至达到“至简”,其提炼的精度是可想而知的。八卦走转没有设计什么高难繁复的套路让你去劳神费力,也没有设置什么神秘莫测的窍点让你去牵肠挂肚,你只管放开手脚自自然然地走下去,它每天都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只一个“走转”就够你走上一辈子。

单说“双臂环抱踏脐前”这一简易的静态姿势,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做到。而只要做到了,就不由自主地去沉肩、坠肘、鼓腕;去含胸、拔背、收腹,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一系列内功修养的全部要领。这样一来,上盘腕部的“神门”打开了,与外气交融;腰自然向后放松,从而拉直中盘的脊柱;气沉丹田也便水到渠成了。一个姿势管着上、中二盘,牵一发几乎动全身,这还不够简要吗?

再说一个下盘的行走。“里直外扣”,“平起轻落,”一动起来就牵发一连串的掩裆、合膝、扣步、含脚心,起脚为阳,落脚是阴,一起一落,有节律地孕育着阴阳,让地气自然而然地顺畅通过脚底的地门(涌泉内),抵达腰间的命门,注入脐后气门(丹田),分结四肢百骸,周而复始地涵养着整个身心。一通百通,一学俱荣。随着时间的推移,“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自然会使你逐日接近光辉的彼岸。这是何等的至简大道啊!

什么是“道”?正如铁老所言:“道,就是前人走出的路。”《八卦走转行功歌》就是铁老延续着他的师父、师祖们走出的路,凝聚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精髓铺就的道。“大道至简”这一古训,应当说是八卦走转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不尊重这个“简”而因简从单,或者不遵从这个“道”而标新立异,恐怕是难以找到探索门径的,当然也就难以达到身心修养的理想境界;反之,只要我们不偏离这个道,又明白这个道是怎么走的,拿出绕地球一圈两圈、十圈八圈等量路程的劲头来只管走下去,势必道德日隆,人生质量节节攀升,岂不美哉。

无怪乎大家每每谈及练八卦走转的心得时,总免不了谈上几句诸如“身上病没了”、“走路轻松了”、“心绪稳定了”、“性情变好了”、“脑瓜灵了”之类的话。

学练八卦走转,对于大多数远离京城的外地人来说,无论入门或深造,铁恩方老先生的《八卦走转行功歌》都是不可替代的随身老师,求教方便且有问必答。只是这位无声老师所给的答案往往不是仅从字面上加以理解就可以内化吸收的,须得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直到真正读通读懂背后隐含的文字,个中奥妙方可了然于心,用起来也才得心应手。

铁老总结出的歌诀,整体性很强,自洽性很高,可以说字字含要领,句句有链接。学练者不可一味斟字酌句,在单个要领上分别死下工夫,从而忽略了其内在联系和对整体的把握,到头来,抓要领反而不得要领。

歌诀显示:三盘各有要领,各具特色,不可互代,而又缺一不可——严谨中暗伏玄机。比如,我们在学练过程中,常常为之犯难的是顾此失彼:想要满足“踏脐前”的要求,双腕在“双臂环抱”达不到脐前一尺左右的水平位置时,就不得不直臂下按,以按代踏,把“踏脐平”搞成了“按脐平”;如果不下按,只好把它改为弯腰平脐,这样一来,势必把本应直立的脊柱搞成腰背前倾,以屈代直,肯定做不到顺项提顶。“按下葫芦又起瓢”,忙乱中就把上、中二盘要领都给丢掉了。再看下盘,因为胯关节以上失调,致使膝胯僵直,限制着步幅的伸展,胯关节该旋的旋不到位,膝关节该转的转不够度,踝关节该扣的扣不准步;光想着“舒膝胯”,就是舒不开,光顾着“八步圈”,却不由自主地生拐硬扣,把“平起轻落”搞成脚跟先起而脚掌后蹬,以蹬代提,走起来一顿一挫,左摇右摆,哪里还有什么要领可言?三盘要领尽失,整体协调就更不灵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想不失三盘要领,还非得从协调整体入手不可。

构成整体的三盘,上、中二盘的接点在肩,中、下二盘的接点在胯,而调控上下二接点的中枢在脐。腰背前倾的弊端,说明脐、肩之间的垂直连线与脐、腕之间水平连线的夹角被缩小,使中盘偏离重心;以按代踏的弊端,说明脐、腕之间的水平连线被拉短,离中心位置太近,越近其保持平衡的力度越差;膝胯过直的弊端,表明胯部离地面过高,从而抬高了脐的重心,重心越高就越不稳。由此可见,纽结三盘的两处接点只要有一处与脐的中心位置失当,就会使得三盘整体失衡;而脐的中心位置失当,便会导致三盘失控。看来,协调三盘的关键所在,非脐莫属。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摆正脐的中心位置,发挥它的核心作用。

原先不是脐的重心偏高吗?那就把它适当调低。怎么调呢?把臀部悬出去,把尾闾垂下来。悬臀能使“架子”下落,肩背无须被迫前倾,双臂便可无拘无束地做好环抱平脐的动作;同时,臀部的后移恰好与前展的双臂构成后端的平衡点,还带动着膝关节屈伸度加大,步幅相应加宽,为后脚平起、前脚平落腾出了空间,为掩裆、合膝、扣步解除了滞碍,也为寻求左右的平衡提供了条件;尾闾下垂,与头顶上拔形成二争力,拉直脊柱,取得上下平衡便在情理之中。投一子,满盘皆活。如此,“上下与中平三盘”方可以得到全面落实。不难看出,“悬”在其中起到了启锁通关、统领全局的作用。

其实,无论站桩、走桩,都讲究一个悬的功夫,八卦走转也不例外。什么是悬?四面不倚,八面不靠,居于中者谓之悬。大家不妨试一试,你在三盘里面都加进一个悬字,感觉会大不一样。

上盘,肩沉而悬,肘坠而悬,腕踏而悬,使双臂不按也不抬,整个无依无托地悬在那里,轻松之感会油然而生;中盘,头顶上拔而悬,尾闾下垂而悬,被拉直的椎体不俯也不仰,被拉开的椎节不挤也不压,相互不即不离地悬在那里,舒适之感不言而喻;下盘,胯旋而悬,膝转而悬,踝扣而悬,双脚是一前一后悬着划弧出去的,“中空涵”的感觉会显得更为真切。一句话,在每种姿势、每个动作里都注入悬的意念,整体效果将大为改观。

大气有压力,大地有吸力,水中有浮力。人在天地之间,上承压力,下接吸力,要求得平衡之态,健康之躯,有必要主动效仿水的浮力,经常留意体察人在水中的悬浮感、失重感,“周身环节”全放松的适如感,把它巧妙地用之于八卦走转的习练,日渐练就一身松得开、静得下、定得住的真功夫,培补体内的中和之气,培养自身与大自然的亲和之性,养性之中又修命,这大概就是铁老所说的“身心修养走当先”、“三盘旋转气为宗”吧!

研习铁恩方老先生的《八卦走转行功歌》,越往深处走越觉得铁老是以八卦走转的传道方式指导修炼神、意、气、形,或者说是以神、意、气、形的运化规律指导修炼八卦走转,从练形聚气、以气导形、动意轻灵到以神引气、练气养神,无处不讲究自然法则:有侧重而不强调主次,讲要领而不拘泥程序,分层次而不人为划界;常常是一语双关,甚至一语多关,但却让你处处有迹可循,像一个井然有序的多面体,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折射出形意气神四位一位、互为因果的自然体性。

例如“凝视前方平落处”一语,既有导形要领,又含养神秘诀。“平视”是导引脊柱中正直立,头部虚领上顶,尾闾反向下垂,使下身轻松自如,自下而上形松意充,气足神宁;“凝视”则引领双目聚精会神,视线平着放出去,透过“四正四隅”的障碍物,指向天地交合处,落入茫茫宇宙间——心到神知,那里才是真正“静”的所在,“无”的所在。将神“定”于此境,才有可能对眼前看到的一切、耳傍听到的一切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身心沉浸于“中正安舒和定意”、“阴阳变化自然中”的八卦走转之中,从而走上“没有才能有”的道。“平视”重在筑基,“凝视”提领进阶,循序渐进,本固神灵。

当然,“知道”并不等于“得道”,中间还有一个把可能变为现实的用功过程,而这一用功过程正是我们值得倾毕生精力探求的内容。对此,有人会认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既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又流露出畏难情绪;另有人则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既不回避问题的实质,又透射出通于克服困难,敏于以智取胜的光华。有志于高杆进取的人宁肯从其后者,坚持“学道”,深入“悟道”。

可以想见,视而能够不见,听而能够不闻,说明其精力已经集中到了何种程度,其心神也已宁静到了何种程度,受精神支配的视听不再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再分辨空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声响的高低,打破了常态的时空概念。应当说,这便是“宁心静气”、“宁静以致远”的道理所在,是高度集中、高度平和之心态所为。

宁静是一种心态,是心理取向对外界事物抑制、排斥,对内存事物沉淀、过滤,最终取得清纯、透析结果的表象。展现于八卦走转,则是一种自律、自为而达于自然的功夫,即善于从杂乱纷繁的生活际遇中解脱出来,思维模式不是扩散而是收缩,不是从一到多而是从多到一。这个一,叫做专心一意。而专心一意的确立,并非仅凭理念确立便可一蹴而就的,尚须借助一定的方略指导才能见效。因此说,“知道”是个条件,“学道”要有方略,“悟道”须经检验。

方略一:无论在什么地点练八卦走转,首先确立中心位置及“架子”的适宜高度,然后取任意一个方向,眼睛平视,以等高目击物的一个点为起始,沿走转的行程划出一道由无数个点(以沿途景物留痕为参照)组成的平形圆线;只要走转不止,眼神就始终盯准这个圆线不放,不往线的上方偏,也不向线的下方斜,也就是不注意线的上、下方位景物的形状和痕迹,不让目光因景物在线的上、下部分相对移动而分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力的集聚,圆线将由宽变窄,由粗变细,由清楚而变得模糊,直到最后消失,四周所有景物也就在眼前渐渐化为乌有。

方略二:无论在什么地点练八卦走转,确立走转的核心圆圈之后,以四周的能见物为第一外围圈,再想象不可见的第二圈、第三圈……无限辐射放大出去,总有一圈全是海天一色的景象。心里有了这个数,立了这番意,视线自然伸长放远,胸怀自然开阔,情绪自然稳定;走转过程中,着意把心生的大海蓝天景象叠加在眼见的错综物象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移象的生效,眼见的东西会愈来愈淡漠,心生的东西会愈来愈清晰,恍惚感觉开始萌生,混沌状态开始显现,有的甚至会产生眼前只见一片光芒而不见他物的效应。

以上两点,可以单独使用,可以结合使用,也可以交替使用,“不以规矩,不离规矩”,方法各异,殊途同归,目的就是攀达“无”的至高境界。但须说明,“无”的内涵是“一”,并非什么都没有。“一”是自然数列开头的数字,它的身后有着无穷无尽的序数,因而它也代表着无极无限的能量。可见,透过眼前障碍物,也在它的能量序列之内。当然,这是指它推进的前景,如果后退一步,毫无疑问,那就是“0”。因此,值得我们倾毕生精力追求的东西,同样值得我们倾毕生精力为之谋求“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恒”。“恒”是宇宙的规律,“恒”是无极的价值体现。“一”失“恒”而不再,“无”因“恒”而永存。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们有意或无意地经常重复着同一件事情,往往容易养成某种习惯;车轮发轫启动之后,很快便产生递增式惯性。坏的习惯是个害,好的习惯是个宝;用不好惯性能出祸,用好了惯性能造福。我们何不把人和车特具的两条好处拣出来为我所用,为“恒”所用呢?

比方说,想练专心一意,要学会摒弃身边一切动静,这本身就是“学道”,在学而能“行道”的过程中,就要坚持做到一次不行就再来,二次不行还有三、四、五次……“不是今天过去了就扔掉,不是明天刚刚来临就过时”(铁老语),而是要坚持不懈地把它纳入“生活化”的轨道。一旦“进入角色”,还要继续发挥惯性的助推作用,克服自身残存的原始惰性,使之不停顿、不出轨,驶入良性循环,在全程的生活活动中积水成川,聚沙成丘,把良好的习惯再化为可贵的后天秉性,完成质的飞跃。动脑筋,悟真谛,下工夫,上台阶。上到一定程度,才会明白“后天秉性”是怎么一回事:

无论大事小情,一旦秉性使然,便如同一日三餐,不假思索也不会把食物投进鼻孔、眼睛或耳朵。事情变得那么简单、那么自然,只要一做就是“这个”,“发而皆中节”。到了这个份上,再用铁老“健康之道和智慧之道的混元体”之说来衡量自己身心修养的层次,才是有根有据的,让悟出的道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

研习《八卦走转行功歌》,走的是一条从必然到自由的探索之路,铁老给了所有探索者以路标和指南。到底谁能摘取“祛病延年微渺果”,谁能达到“明心见性智慧融”,只能取决于探索者的自由自觉程度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品味、吸纳铁恩方老先生的《八卦走转行功歌》,在艺术上也能获得高级的精神享受。但作为八卦走转的习练者,价值取向当然不在艺术欣赏上。《八卦走转行功歌》是诗、是歌,但更是哲学科学的“混元体”。

传统的艺术欣赏大致分三品:茶品为上,烟品为中,酒品为下。而铁老的歌诀却专供一品,也是最高级的品法,叫做“走品”,即在走转中细细品味,在品味中缓缓走转,此间无论字面跃出的要领,还是纸背透出的内涵,都如同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润入心头,不知不觉中便领悟了许多金贵的道理。有幸深入其中者自会明白,习练八卦走转非但不觉单调,简直其乐融融,走的品位之高难以言传。

走,人之天性本能,走起来不陌生,不刻板;法无定法,体弱者可以少走,身强者可以多走,而走出的结果是,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千百年来,世上还没有哪一种法门比走更贴近“以人为本”,更具备“身心修养”的先天优势。故,铁老开宗明义“走当先”。

当然,历来含走的功法不在少数。但区别在于走什么,怎么走?铁老这里开出的是走八卦。

什么是八卦?八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固有规律,宇宙法则。大自然的有机界也好,无机界也罢,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均不约而同地依照统一的宇宙法则,走着“圆形复归”的“道”。

怎么走呢?“里直外扣”,以八卦走转行“四正四隅”,全方全位;“双臂环抱”,以纵横经纬揽“三才浩气”,无一缺失。这样,手脚上下都贴着圆形轨迹运转,整个身心融入无限宇宙循环。

圆形是不分始终的,周而复始,取其任意一点,起点也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是有始有终,也是无始无终,“无限循环”的规律因圆而成行;圆形是没有缺口的,无论你走在它行程的哪一个点上,其力都是向心的,其度都是均等的,它产生的能量法则永远是“聚合”与“均衡”。而循环、无限、聚合与均衡正是“元气”特有的属性。元气者,元精之母;元精者,构成人的先天功能。人的先天功能与元气相连,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元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稀微无形,一如不分时空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指出的,是一种无限循环的微粒子运动形式,人眼觉察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元气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它的阴阳两性矛盾冲突生成万物,而万物的聚集离散又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元气。八卦走转直指本源,要的就是人的元精与无所不在的元气相结合。

为了更加完善这一本源性的结合,铁老进一步要求“左转右兮右转左”,左右交替走转。环环相扣,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老子》),是正、反、集、合的辩证关系,是万物生成的原动力,八卦的这种走法不恰好与生命的原动力同步相伴吗?所以,歌诀承上启下地强调“阴阳变化自然中”。

这里的“自然”二字,确切地说,并不单指走转步法的松缓自如,不出拙力,本质上是指不违背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不掺入任何人为因素,不添加任何与本源无关的花架子,走转到一定程度,连“抬脚为阳,落脚为阴”的暗示都不去惦记,连“阴阳相冲而得中和之气”的变化过程都不去分辨,只管顺其自然。

高层次的静功讲究“坐忘”,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要求“头空、心静、身松”,做到“离形心忘”。同理,八卦走转越往高处走越要讲究“走忘”,即“应将有相能无相”,从有为到无为,做到“中正安舒和定意”,身心平静如水,浑然物我两忘,则“息不调自调,气不练自练”,不期而遇,不求而得。与“坐忘”有所不同的是,“走忘”不是倡导“堕肢体”,而是坚持“勤走转”。修养层次的高低是与走忘程度的深浅相对应的。走,不啻是八卦走转的生命线。如果把“走忘”倒过来而变成“忘走”,那么“道悟德培妙峰登”的美好境界也就变得可望而不可即了。

作为程式八卦掌第五代传人的铁老,从15岁开始修炼,已经走了71个春秋(现年91岁),造诣之深,层次之高,众望所归,如今仍然走转不止。我们江苏徐州,古称彭城,得名于本土先人彭祖,《庄子·逍遥游》记载传说他活了七八百年,为仙道之列,高寿之冠。他的练功磐石状如寿星,石高须仰视可观,足印呈八卦之阵,迄今仍屹立于徐州云龙湖畔,石基上刻有后人传颂他练功不止的经历。

说到彭祖练功的态度和襟怀,那就不是十年如一日,百年如一日了,而是“千载一瞬伴日月,一瞬千载朗乾坤”。说到持久练功的必要性,南宗三祖之一的张伯端更是言之切切:“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大药不求争得遇,遇之不练是愚痴”。

彭祖的练功经历,一代又一代传递着徐州人善于练功养生的习俗。去岁秋日,经蓝晟老师的传授,铁老的八卦走转又给徐州的传统养生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的徐州,古彭广场、九里山麓、云龙湖畔、凤凰山巅,习练八卦走转的身影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的王教授,练此功不到一年,走好了困扰他多年的脉管炎、心脏病,原来自认“蔫蔫凋敝”的他,如今精神矍铄,自称“六十花甲又逢春”,前后判若两人,成为全校有名的“走转迷”。要问迷到什么程度?用他的话来说:“有空必走,没空也走。”

此话怎讲?“有空”指一早一晚定时定点地走;“没空”指搞课题、做论文的时候,每遇“断线”或“打结”,他就习惯性地撂下手中笔,在近旁找块地方走转起来。走着走着,那线就自然连上了,那结就自然解开了,每次都是一走就灵,有时脑子里还不时地冒出些新思路、新灵感,让他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当然,讲课的时候不能撂下学生就走,但在讲课中间,他总是不失时机地把他视为“探宝图”的《八卦走转行功歌》抖搂出来,并且不无新奇地告诉同学们:“走转能治病,走转出灵感,你若不相信,跟我走走看。”

果然,矿大校园跟他“走走看”的“徒众”日增。有些走好病、走出灵感的师生敦促他搞个“《八卦走转行功歌》专题讲座”,他婉言谢绝了。他说:“现在还不行。因为《八卦走转行功歌》深不可测,我只是知道了其中的ABC,你们要想知道更多的东西,还得到北京去请教铁老。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走转能健身,走转能养性,走转能开发智慧,启迪灵感,已在我们身上得到反复验证。只要不忘走,‘明心见性智慧融’的妙峰并非可望不可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