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述,机体长期脱水会引发身体的各种疼痛、不适,甚至疾病、癌症。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喝水!对,就是喝水,没有比喝水更有效、更廉价、更安全、更简单的“药”了,过程也不痛苦。按下面的步骤坚持去做,任何缺水性疾病的症状,都将得以改善甚至痊愈。
STEP1 调整每天的水分摄入量
身体长期脱水会造成人体一些重要物质的流失,为了补充排尿、排汗和呼吸损失的水分和矿物质,我们必须调整每天的水分摄入量。人体每天至少需要补充2500毫升水和适量的盐分。如果补充的水分达不到这个基本标准,就会增加肾脏的工作压力。因为肾脏必须努力增加尿液的浓度,才能用更少的水分排泄更多的废物,这就是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我们前面讲到了,人体每天大概需要2500毫升的水分,其中从食物中摄取约1000毫升,直接饮水摄取约1200毫升,身体的代谢水为300毫升。如果天气炎热,或者活动量大,则需要更多的水分。2500毫升是多少?普通的一次性纸杯容量为200毫升,也就是12~13纸杯的水量。不要觉得这些水分很多,这些水分中,1500毫升左右用于肾排泄废物及尿液,以便减轻肾脏的工作压力,保持尿液透明澄清;1000毫升左右随呼吸、粪便和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而流失。
注意啦!
体重超标的朋友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大体标准是每天喝自身体重1/32的水。也就是说,体重为90千克的肥胖人士每天应该喝2800毫升左右的水。
每个人对水的需求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如果你感到口渴,请一定要立即喝水,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具体如何科学喝水,将在第五章详细为大家介绍。
STEP2 矿物质必不可少
矿物质,又称矿物质,是人体内无机物的总称,也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之一,对人体细胞生理活动的重要性仅次于水。其钙、镁、钾、钠、磷、硫、氯等为常量元素,约占矿物质总量的60%~80%;铁、铜、碘、锌、锰、钼、钴、硅等在机体内含量少于0.005%,被称为微量元素。身体需求量最大的矿物质依次是钠、钾、钙、镁,他们都是细胞内生理活动的关键物质,有助于保存细胞中的水分,并调节细胞中的酸碱平衡。
○钠元素的作用
钠能同时满足人体细胞内外的液体渗透,保证体内液体环境的平衡。我们在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当盐分的摄入。因为过量补水而不摄盐,造成人体钠盐流失,会使脑细胞逐渐膨胀,导致大脑神经受损,甚至脑死亡。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出现,医学家开始倡导人们低盐低脂饮食,这并不能说是错误,然而不能由此否定钠盐对人体的重要性。钠盐不仅可以调节身体的水分,还是身体强效的抗压力元素、防治癌症必不可少的物质、帮助肾脏清除过量的酸性物质等。
○钾元素的作用
钾是细胞内部最主要的水分调节因子,水、钠、钾三者共同租用,可以调节身体的水分,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的结构保持稳定。水可以清洗细胞,帮助机体排泄细胞代谢所产生的有毒废物;一旦水分进入细胞内部,钾元素就会附着于水分子上面,在细胞内部保存下来;在细胞外液,钠和水共同作用,平衡细胞外部的水液平衡。钠和镁在细胞内的活动可以制造电势差,这和钠钾泵的工作原理类似,有助于推动机体内部一系列生化反应的进行。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水。钙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矿物质,有助于蓄积能量,并把能量贮存在骨骼中。所以缺钙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STEP3 药补不如食补
水、盐和各种矿物质对机体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却不是唯一。中医学提倡“药补不如食补”的观点非常好。治疗任何疾病,我们都应该尽量用顺应自然的方法去尝试。比如喝水,比如调整饮食,比如运动等,药物治疗是其次,因为“是药三分毒”。我们来了解一下营养、阳光和运动对我们身体健康和疾病疗养上的神奇功效。
○营养:蛋白质、脂肪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机体所有重要的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质的参与。营养学家认为,每千克体重每天至少需要1.1~1.5千克的蛋白质。鸡蛋、牛奶、豆类等都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是身体必需的基本物质和储能物质,为机体提供热能,参与机体代谢活动。脂肪和钠盐一样,不宜过多摄取。
除了蛋白质和脂肪,身体每天还需要新鲜水果和蔬菜。它们是天然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对维持身体的pH值平衡也非常重要。
○阳光下的有氧运动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是每天喝足够的水,摄取必需的矿物质和营养,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倡在阳光下进行有氧运动,因为阳光可以把皮肤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钙元素的吸收,并有助于帮助你的身体自行调节摄取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水博士提醒
人每天摄入多少钠盐合适
盐分摄入不足会导致人体电解质失衡,降低神经活性,外在表现就是人看起来没有精神,反应慢,头发变白;盐分摄取过量,轻则导致水肿,重则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那么,人每天摄入多少盐分合适呢?一般来讲,每天摄取2500毫升的水分,就需要补充5克盐(相当于1茶匙)。在机体大量出汗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取,因为盐分有助于人体在燥热的环境下健康生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