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比睡一个好觉更好的休息了,也没有比失眠更心烦的事,而老年人往往是失眠的高发人群。
战国时期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是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而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100天也难以恢复。”
许多健康长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享有健康的睡眠。寿命超过百岁的张学良先生被问到养生之道时回答:“我并没有特殊的养生之道,只是我能睡、会睡罢了。”
好的睡眠和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但睡个好觉,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却已成为最朴实美好的愿望。
5.1 睡眠生理周期
睡眠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活动本能。睡眠说起来简单平常,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其实,睡眠的过程并不简单。
在睡眠开始,人先进入浅睡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逐渐进入深睡状态,全身肌肉也会变得越来越松弛。然后睡眠再由深到浅,并在接下来进入另外一种睡眠状态—做梦睡眠。做一刻钟左右的梦后,人会再次回到浅睡眠的状态。这样,睡眠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并出现做梦,就构成了一个睡眠周期。
健康成人在一个晚上一般要进行45个睡眠周期,至少有45个时段在做梦。不过,人只有在做梦时段醒来,才会发觉自己在做梦,否则就会觉得一夜无梦。
人的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在人的一生中,婴幼儿的睡眠时间最长,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则变短、变浅,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到老年,大脑皮质的功能不如青年人活跃,新陈代谢减慢及体力活动减少,所需的睡眠时间也随之减少。因此,不少老年人误认为睡觉不像年轻时对自己那么重要了。其实,充足高效的睡眠,对老年人养生保健更为重要。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系统功能降低、体质减弱,更容易疲劳,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5.2 睡眠与健康息息相关
5.2.1 睡眠是人生第一道美餐
莎士比亚说:“睡眠是人生第1道美餐。”我国也有句老话:“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传统中医养生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因此,睡觉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有很大关系。
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是人体自我修复的过程。“睡眠者,能食,能长生。”人在睡眠状态下,人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都能得到很好地休息,从而使白天工作中消耗的体力得到恢复。睡眠既是补充、储备能量、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途径,又是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睡眠可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所以,睡眠并非消极行为,而是人体的“充电器”,是最好的“滋补品”和抵御疾病的“防线”,是祛病延年、美容抗衰的良方。
相信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感受:经过一夜酣睡之后,就感到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而一旦睡眠不足,第2天就感到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头昏脑涨。充足的睡眠可以让人体得到休整,促使各组织生长和自我修补,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5.2.2 夜生活灯火通明,扰乱睡眠、损害健康
失眠不仅降低人的智力,影响人的日常生活,而且长期睡眠不足还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如果一个人经常睡眠不足,易形成“睡眠赤字”, 这不但易透支健康,同时也加快机体衰老。
老年人大脑中协调昼夜变化的松果体萎缩。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具有催眠效果,褪黑素又称褪黑激素、松果体素,有“体内的安眠药”之美称。褪黑素的分泌受光线控制。在夜晚或光照较弱的情况下,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水平较高。只要眼球一见光,褪黑素就会被“抑制闸”命令停止分泌。如果戴上眼罩睡觉,让眼球夜间不接触到光,即使开灯睡也不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可是,一旦灯光大开,加上夜间频繁起床,那么褪黑激素的分泌,或多或少都会被抑制而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夜班工作者免疫功能下降,较易患癌的原因之一。显然,夜生活灯火通明,会扰乱睡眠、损害健康。
5.3 30岁以前睡不够,30岁以后睡不着
俗话说:“30岁以前睡不够,30岁以后睡不着。”在人体内部有一个控制睡眠的生物钟—松果体,它决定着不同年龄人群睡眠时间的长短。通常每天20点左右开始分泌褪黑素,随后含量逐渐上升,23点后迅速升高,凌晨23点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睡眠逐渐变浅,直到早晨自然醒来。一般而言,早上8点褪黑素在血液中的浓度降至最低点,晚上20点又开始下一个周期。
可见,在褪黑激素开始分泌后23个小时上床,将会获得最佳的睡眠;睡觉时关闭屋内一切灯光,并用窗帘遮挡屋外光线或睡觉时戴上眼罩,可加深睡眠;而对于睡眠不好的人,适当的补充褪黑素则能很好地提高睡眠质量。但褪黑素的分泌随增龄而下降,80岁以后,很多人褪黑素分泌量下降到高峰期的10%以下。
人体生物钟不仅调节一天中的“清醒”和“睡眠”,而且还影响一生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年以前,生物钟称为“生长时钟”;中年以后,生物钟被称为“衰老时钟”。人在30岁以前不爱护自己的身体,透支健康,使生物钟严重紊乱,到30岁后就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会出现提前衰老的趋势。
5.4 影响老年人睡眠的因素
5.4.1 非疾病因素
(1)心理因素:在引起失眠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可占慢性失眠的65%。心理因素可以引起失眠,反过来,失眠又能影响到人的心理。失眠使人精力不足、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沉,并影响到正常生活。
(2)情绪因素:可由某些突发事件引起,如特别的喜事或特别悲伤、生气等都会导致失眠。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失眠只是偶然发生的、暂时的。但情绪持续性地处于低落、紧张、害怕、担心、怀疑、愤怒、憎恨、抑郁、焦虑等状态时,则可引起长期、更严重的失眠。
(3)躯体因素:任何躯体不适一般均可导致失眠。
(4)精神因素:因某一特殊事件引起的兴奋、忧虑可导致机会性失眠。
(5)个体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吸烟等。
(6)环境因素:常见的有噪音和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
5.4.2 疾病因素
身体局部或全身病变,如牙痛、腹痛、肢体痛、神经衰弱、精神紧张、焦虑、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均会引起失眠。
5.5 老年人的睡眠保健
5.5.1 睡得多,不如睡得好
老年人每天需要6个小时睡眠。睡得多,不如睡得好。所谓好睡眠,不在于睡了多久,而是有好的睡眠质量。一觉醒来,神清气爽、活力十足,那就证明睡好了。
午休不等于午睡。午休时困了打个盹,不困就闭目养神。打盹时间在一刻钟左右为宜,最好不超过半小时。但不建议中午正式睡眠,如中午睡觉,会扰乱晚上睡眠。老年人午睡时间长,醒来会迷迷糊糊、做事不利索、失手掉落东西、走路滑倒等,称为睡眠惰性。
5.5.2 有适宜的睡眠环境
房间要保持空气流通,但不要当风而睡,风寒会引起感冒等疾病。床要软硬适宜,我们提倡睡硬板床。席梦思床太柔软,易使脊柱变形、弯曲。除了睡觉之外,不在床上读书、看电视、吃东西、打牌或思虑,减少或消除心烦因素。枕头的最佳高度应比平躺时略高,过高的枕头会损害脊椎,高枕并非无忧。
人的睡眠中枢受光线调节,光线越多,通过眼睛输入到大脑皮质的信号就越多,人也就越容易兴奋,而不会转入抑制状态。因此,就寝前半小时,应准备进入“睡眠模式”。注意室内遮光,窗帘最好用深色、不易透光的材料。家里的灯开到最少。
5.5.3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充实白天活动
可通过体育锻炼促进睡眠,如步行、健美操、家务劳动及社会交往等。也可参加日间活动,适当充实白天的活动内容;限制白昼的睡眠时间,不宜超过1个小时,同时缩短卧床时间,以保证夜间睡眠质量。
5.5.4 睡前准备
(1)避免睡前兴奋。忌睡前说话,过度用脑。说话太多,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即使躺在床上也难以入睡,时间长了容易失眠;睡前不做过强的活动,不看紧张影视、书籍,勿牵挂家事、烦心事,要尽量避免大喜、大怒或忧思、恼怒,使情绪平稳。务求“精神内守”。
(2)睡前勿进食。睡前进食,特别是油腻食品,易增加胃肠负担,使横膈上抬、胸部受压、腹部胀满,易多梦。睡前也勿饮浓茶或咖啡。
(3)睡前做些放松活动。如适当散步、热水泡脚、练太极拳、气功或听轻快的乐曲,让心境宁静。
(4)睡前少饮水,先小便。如没有心脑血管疾患,睡前少饮水,小便后再上床。
5.5.5 睡姿以“卧如弓”向右侧睡为佳
右侧卧有利于肌肉组织松弛,消除疲劳,帮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肠方向蠕动。仰卧则使全身骨骼、肌肉仍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消除疲劳,影响睡眠质量。
睡时舒展上下肢,躯干伸直,手勿压在胸部,不宜抱头枕肘,避免双下肢交叉,全身肌肉尽量放松,保持呼吸自然平和。
老年人一般比较怕冷,喜欢蒙头而睡。这样会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对健康不利。
5.6 老年人如何应对失眠
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积极应对。
(1)睡眠不能储存,不要在白天补睡。即使前一天一夜没睡,也不要在白天补睡。因为第2天晚上您很可能就会睡个好觉。
(2)在失眠人群中,有80%左右的失眠与心理、精神有关,而不是睡眠本身出了问题。“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眠时。”平复心绪、排除压力、解决心理上的失眠负担,才能缓解失眠危机。
(3)要消除对失眠的恐惧心理,失眠可引起人的焦虑、抑郁及恐惧心理。其实,一两夜失眠不会带来麻烦,相信自己的身体会调节适应,心静自然眠,保持心情平静,到困倦时自然就会入睡。相反,对失眠的焦急、恐惧更会加重失眠。
(4)掌握好“瞌睡虫”来临的好时机。“瞌睡虫”来临的时机一般有3次。
第1次是晚上910时,这是入眠的黄金时间,这时入睡最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2次是晚上12时左右。这是重要的时间分界点,12时前入睡,可保证精力和体力更好修复;如过12时没睡,但头脑清醒、思维活跃,这虽是伏案工作的好时间,但日久则不利健康。
第3次是凌晨3时左右。如常在这时入睡,不利于精力和体力更好地修复。
一旦错过睡眠的好时机,也不必焦急。醒着也是醒着,要么起身做些事,要么静养等待下一个“瞌睡虫”。真的入睡困难时,建议尽量远离床榻。不要躺在床上,焦虑地、苦苦地折磨自己,催促入睡。
(5)白天多晒太阳能促发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可调整人体生物钟到夜晚模式,从而使人在夜晚产生困意。由于其分泌量受到上午晒太阳时间长短的影响,因此,为了晚上睡个好觉,白天晒太阳至少要有30分钟。
(6)老年人会出现早醒,大多能再次入睡。但也有人在早醒后会对自己的睡眠担忧,产生焦虑情绪。这样的烦躁心情难以再次入睡。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就是做一些深慢的呼吸。深深地吸气,再慢慢地呼气,每次吸气和呼气都达到6秒钟左右即可。经过几分钟这样的深慢呼吸,情绪大多会平静下来,进而可能再次入睡。除了深呼吸,还可以戴上耳机听听轻音乐。曲调平缓的音乐会让人放松,大脑皮层会抑制,从而出现睡意。
如果你还是睡不着,那就想想何必为睡不着觉而烦恼,也许最好的办法是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睡不着就睡不着吧,反正今天晚上全世界至少有6亿人和我一样,我一点也不孤独。
5.7 安眠药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安眠药是老年人失眠时经常服用的药物,但安眠药有依赖性,需谨慎使用。临床上安眠药有短效、中效和长效之分。应根据患者失眠的症状合理选择。
5.7.1 合理选择
(1)单纯的入睡困难,可服用短效安眠药。一般情况下,老年失眠患者口服后,1530分钟即可入睡,不会长睡不醒或醒后乏力等。连续服用入睡时间可缩短,夜间醒来次数减少,总睡眠时间延长。
(2)睡眠质量差、夜间易醒,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则可服用含抗焦虑成分的中效安眠药,也可服用长效安眠药,有利于加深睡眠。
但需注意,老年人的脑组织较为脆弱,对一些具有安眠镇静作用的药物敏感性高,服用应酌情减量。
(3)醒得太早或醒后无法继续入睡,则可服用长效安眠药,帮助失眠患者获得深度睡眠。
5.7.2 服用安眠药的注意事项
(1)服用时间。一般来说,短期失眠在应用安眠药2周后就应停药,1周失眠多于3次需天天服药,少于3次则按需服药。
(2)交替使用。老年人对安眠药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交替使用几种安眠药来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3)谨防药物不良反应。苯巴比妥钠及阿米妥等药物因可产生步态不稳、容易摔倒及类似动脉硬化性痴呆和智力障碍的不良反应,应谨慎使用,尤其是肺性脑病患者要禁用。应用司可巴比妥应从小剂量开始,并注意预防夜间起来时发生摔跤。
老年人一定要在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知识、睡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身心的保健。如果失眠严重,不能自服镇静安眠药,最好向专业医生求助,尽早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