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有“书画同源”之说,绘画与书法颇有相通之处。书法绘画所使用的笔、墨、纸、砚是相同的;二者在运笔、运气、笔墨技巧上是相似的;皆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同时写书作画,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延年益寿是更有益的。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是用线条、色彩、形状、结构、明暗等手法在画纸、画布、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等手段,创造可视形象,反映现实美,将人们通过审美感受所理解的世界与内心的真实显现出来。绘画不是简单地描摹生活中的原物,而是要诉诸心灵,不只是用线条、形状、色彩画出了一个形象,而是在画中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绘画的意蕴。中国画并不以逼真为极致,而强调绘画要有神韵,做到“形神兼备”。因此,绘画在养生保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形神兼备”的绘画作品能够养性怡情。法国现代著名画家马蒂思认为:“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于艺术家,是一种平息的手段,是一种精神的慰藉手段,慰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他的工作里获得宁息。”绘画可以充分展现自然美景和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欣赏佳作,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获得“登临之乐”。在临摹中反复欣赏出神入化的名画,可感受到高雅艺术的无穷魅力,唤起无限的生活情趣,其乐无穷,妙不可言。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给山川壮美,为百鸟传神,表现自然风物,歌颂伟大祖国,刻画幸福生活,充满青春气息,盎然生机,令人神往。其所作的小虾图,透明鲜活,似在水中游动跳跃,好像随时都会蹦起,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泼和自在的情趣,丰富了人的情感。
绘画不仅陶冶心性,而且可以抒发情感。正如宗白华先生谈到中国画时所说的“借笔墨之飞舞,写胸中的逸气。”“逸气”即自由超脱的心灵节奏。“以画为寄”,画家们将主观的思想情趣,寄托于客观的物象之中。绘画可以借物抒情,借画寓意。南宋之后,画家邓思肖画兰多露根,兰有根而无士,表现了他对亡国的痛心疾首。南宋的夏硅、马远,山水画布局多留空白,后人认为意喻“剩山残水”,抒发了亡国之痛。
绘画又是一种充满雅兴的健身活动。对于一般人,特别是老年人,练习绘画又具有娱乐和消遣的功能。绘画必须“意在笔尖”,心手一致,落笔时思如潮涌,行笔时如一叶小舟行在大海上,顺水漂泊,停笔时如亲人送别,人尽意在。随着意境——想象——笔墨——形象的全过程,潜心于丹青,别无杂念,进入忘我的境界,可得以修身养性,协调阴阳。绘画时的感情转移,是摆脱不愉快心情的有效方法,而忘我境界则是感情转移的发展和深化。绘画时,要动脑构思,动手涂抹,手、脑、眼并用,可得到综合锻炼。国画大师刘海粟说:“作画要弯腰、甩臂、动身,写字需身正、头正、腕平,每日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犹如每日打一套太极拳。运笔过程还需缓缓地吸气,徐徐地运笔,又像做了一遍气功。”
赏画还可以医治疾病。史书上曾有记载:北宋著名诗人秦少游在蔡州做官期间,得了肠胃病,久治不愈,后经友人指点,每天欣赏唐朝王维的山水画,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青山绿水的画卷之中,获得了无尽愉悦的快感,半月后病情在不知不觉中痊愈。因为赏画可以使人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病人的心理不断受到良性刺激,保持精神上的畅快,促使身体分泌更多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类;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动、神经细胞的兴奋调到最佳状态,增强病人的免疫力,从而使疾病痊愈。意大利医学界研究证明,医院天花板和墙上的艺术漫画对恢复病人的健康有益,它可对病人起到镇静、镇痛的作用,使手术后病人很快恢复空间感和知觉,使康复期缩短。绘画的娱乐宣泄作用,也有助于抗病延年和心态的平衡,保持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