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一个万物繁荣,蓬勃向上的季节。可是,却有一些体质虚弱的人一入夏至,即感到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食欲减退,严重者身体也随之消瘦。但是只要一过立秋,上述症状就会逐渐减轻。这就是得了人们常说的“疰夏”,民间俗称“苦夏”,是春夏之交所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尤其以气候闷热、潮湿的江南一带多发。
中医学认为疰夏主要是脾胃虚弱,外感暑湿之邪所致。“人与天地相应”,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夏日气候炎热,人体毛孔易处于开放状态,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状。同时大量的出汗,往往可因气随津泄,而致气虚。这时,人们就会出现精神不振、乏力的症状。夏日除炎热外,常多雨潮湿,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湿邪蔓延,困扰脾胃,脾虚湿困,这时人们就会感到食欲减退,全身困重,胸闷欲呕。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体质虚弱之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低,不能很好的适应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神经、消化系统及心肺等功能均降低,饮食的消化吸收产生障碍,就容易出现胸闷、饮食减少、四肢无力、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大便稀溏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与夏季热不同的是,疰夏无明显的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等。若时间过长,可造成营养缺乏,使体重减轻、面色萎黄,天气凉爽后,症状便自然消失。
由此可见,疰夏的发生,暑湿伤人是外在因素,而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则是导致“疰夏”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只要人们在夏日能注意自我保养,切实做好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防暑工作,顾护自身“正气”,就可以避免疰夏的发生,保持充沛的精神和体力,轻松愉快地度过漫漫“苦夏”。
疰夏的预防要从运动锻炼着手,夏日天气炎热,可选择散步、游泳等体育项目,以提高身体素质,防止疰夏的发生。但应避免在中午天气最热时进行锻炼。
运动或平时衣着颜色宜浅,款式宜宽大,以利于体热散发。在运动过程中,要适当增加休息次数,并应选择遮阳通风的场所休息。平时要多饮白开水。运动时同时注意盐分和水的补充,但一次饮水量不宜过多。运动结束后,可用温水擦洗四肢以助散热。这样,既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又不致使体内蓄热过多或耗伤津液。
而疰夏时饮食调理也很重要,注意补充体内易消耗的酸,盐,水和糖,增加维生素食物的摄入。多食莲子、薏苡仁、扁豆等健脾化湿,清淡而容易消化,又富于营养的食物。也可多服用清热解暑之品,如人们熟悉的绿豆、西瓜、丝瓜等都是清热解暑的好东西,可经常服用。少食或不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品;生冷的瓜果蔬菜,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更值得一提的是夏日各种冷饮很多,人们往往从冰箱中取出后一次大量服用,导致脾胃虚寒,运化功能失常,故而应注意不可一次性享用过多冷饮。
夏日昼长夜短,宜晚睡早起,以适应阳盛阴虚的气候变化。但这往往导致夜晚睡眠不足,因此在每日午后应适当午睡,以补足睡眠时间,使体内激素分泌平衡,有利于精力的恢复。午睡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注意居室通风,但切勿当风而卧。
在盛热时期,老年人可选用太子参、麦冬、石斛、五味子、藿香、荷叶、青蒿等其中一两种泡茶饮服,以清暑益气,调节功能,有预防疰夏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