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盛行“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的俗语。每当季节转换时,人体都有较大的变化,“春困秋乏”便是其中最明显的两大变化。正当秋高气爽之时,许多人却都感到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这种“秋乏”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人体随季节气候变化自然的一种反应。那么“秋乏”具体来讲是什么道理呢?
从生理学来讲,正常人必须在一定的气温、湿度、气流以及气压等综合气候条件配合下,机体才感到舒适。盛夏季节,天气炎热,给人的机体带来了许多生理变化,如体热散发困难、皮肤黏湿、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不振,体液大量丢失及一时性大量饮水而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高温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神经活动的紧张度增高,加速新陈代谢,使体内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夏天又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气候环境,使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结果欠下了一笔“夏耗”债务。
烦热的夏天悄悄被秋天所接替。这时,气温冷暖适中,轻风吹拂,清心爽神,真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而人体各种生理系统也相应发生变化,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恢复了日常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心血管负担得到减轻,人体能量的代谢达到基本稳定的程度,因而机体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自秋分以后,日照时间逐日缩短,基本上是“阴阳相半昼夜均”。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为此,清晨醒后仍会感到疲乏,还想继续睡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
“秋乏”是补偿盛夏气候环境带给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又是机体在秋季这个宜人气候环境中得以恢复体力的保护性措施,因而可以说是机体内外环境获得新的平衡的过渡现象,是人的生理和生活所需要的。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因此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弱寒来暑往气候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2.要注意劳逸结合,尽可能有充足的睡眠,以弥补夏季的大量消耗,使机体通过休整而获得新的活力。
3.要调整饮食,加强营养。切忌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少食辛辣烧烤类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多食含钾的食物,如香蕉等;要适当多食含咖啡因的食物。
4.调节情志,忌怒气。少发脾气,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态可以有效地缓解秋乏。
5.适当采用其他一些简便易行的养生办法,如:①常梳发。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并且消除疲劳。②多擦面:用双手或干毛巾揉搓面部,使面部红润。③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可以起到提神、补气、养心的作用。④齿数叩:牙齿多活动,相互叩一叩,既保持牙齿健康,又有助于消除疲劳。⑤吸清呼浊:应多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呼吸系统功能。⑥咽唾液:咽唾液可促消化,开胸理气,增加内脏、气管功能,延年益寿。⑦目运转:经常走出户外,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揉搓眼睛可以醒脑解乏。⑧耳常弹:用手多揉搓耳朵,或多听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有助于减轻疲劳。⑨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适当揉搓,可以助消化、消除瘀积、益气强身。⑩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肢节摇:甩甩手,踢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足心搓:每日洗足按摩脚心,可以消浊通络,解除疲劳,起到吐故纳新的效果。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以益智补气。净体肤:秋天干燥应多用手揉搓身体,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解乏消疲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