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至之后,江浙一带的许多群众(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之人)喜爱进补食鸡,以滋补养生,强体健身。民间流传有“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的谚语。
鸡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被营养学家称为“营养之源”。每100g鸡肉中含蛋白质23.3g,脂肪1.2g,钙11mg,磷190mg,铁1.5mg,硫胺素0.03mg,维生素B20.09mg,烟酸8mg及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鸡肉蛋白质含量将近于猪肉的3倍,而脂肪含量仅为猪肉的1/20。鸡肉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所以食用鸡肉不会给人体带来过多的脂肪沉积。鸡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属于优质蛋白。鸡汤中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味道鲜美,可刺激胃液分泌、改善食欲、帮助消化、促进乳汁分泌。
鸡肉的药用价值很大,民间有“济世良药”的美称。中医认为: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等功效,可以治疗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虚劳瘦、食少、泄泻、下痢、消渴、水肿、小便频繁、崩漏带下、产后乳少、产后亏损等多种疾病,对促进康复有特殊作用。
鸡肉营养丰富,是家庭菜中比较高档的烹饪原料,适用于各种烹调方法,蒸煮、烧汤、腌制、风干,均各具风味,可制成许多种菜肴,深受人们喜爱。不同种类的鸡其富含的营养往往不同,食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土鸡又称柴鸡,一般是农家散养,吃的是小虫、杂粮,喝的是山间清泉。肉鸡一般是采用流水线笼装养殖,吃的是鸡饲料,喝的是自来水。土鸡脂肪含量为4.5%,蛋白质含量20.8%,可提供能量124kJ;肉鸡的脂肪含量一般为35.4%,蛋白质含量16.7%,可提供能量389kJ。所以有条件时,应选食土鸡,而乌骨鸡又尤为鸡中上品。仔公鸡(又称为童子鸡)肉性属阳,善补虚弱,蒸煮之后,肉极容易酥、肌肉纤维非常细嫩松软、味美。因其肉中含弹性结缔组织极少,多数是容易溶于水的胶原结缔组织,不到100℃就可分解成可溶性胶蛋白,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促进青少年发育作用显著。母鸡肉性属阴,对年老体弱者、产妇尤为适合,但因老母鸡肉多是不易溶于水的弹性结缔组织,宜小火上久炖。除鸡肉以外,鸡内脏、鸡汤、鸡血、鸡蛋、鸡胚(俗称旺鸡蛋)、鸡内金均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母鸡炖汤,大家都喜欢食肉喝汤,但这也并不是人人皆适宜的,有下列情况者均应注意。一是心血管硬化的患者不宜喝。鸡汤中的鸡油极易溶于水,食用鸡汤能增加动物脂肪摄入,从而对心血管硬化患者不利。二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不宜喝。患者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较高,鸡汤中的脂肪易被吸收,多喝鸡汤会使血胆固醇进一步升高,进而在血管内膜沉积,引起动脉硬化等疾病。三是高血压患者不宜食用。经常食用鸡汤可使血胆固醇升高,在血管内膜沉积,引起动脉硬化外,还会使血压持续升高,进而引起心脏的继发性病变。四是肾脏功能较差者不宜喝。鸡汤内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质,急性肾炎、尿毒症等肾脏病患者的肾脏对蛋白质分解产物不能及时处理,如多喝鸡汤就会引起高氮质血症,加重病情。五是胃酸过多和胃出血的人不宜喝。因鸡汤有较明显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六是胆道疾病患者不宜喝。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的参与,食用鸡汤会刺激胆囊收缩,引起胆囊炎的反复发作,从而加重病情。七是妇女产后不宜过早喝母鸡汤。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妇女产后早期食用鸡肉、多喝母鸡汤是催奶的一个好办法。而经科学分析证明,产后过早地食用母鸡肉、喝鸡汤,是造成产妇乳少或无乳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研究表明,产妇在分娩以后,内分泌会发生一定变化,血液中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水平大大下降,这时泌乳素水平相对较高,开始发挥作用,促进乳汁分泌。母鸡的卵巢中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因此产后过早食用炖母鸡,可能会增加体内雌激素的水平,使泌乳素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引起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或缺乳。当然,产妇在产后10~15日,乳汁分泌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炖食母鸡的。不过,有人常常认为,母鸡煮烂后营养全部溶解到汤里去了,故民间有给产妇喝母鸡汤而不给食鸡肉的习惯。实际上,鸡肉鸡汤二者都有营养,而且鸡肉的营养价值还要高一些。在煨煮过程中,母鸡肉中只有谷氨酸等一些氨基酸在汤里,其他成分仍在鸡肉中。所以既食鸡肉又喝鸡汤,才有利于全面吸收鸡肉的营养成分。但是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产妇应适当少食鸡肉多喝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