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心寡欲养心神

清心寡欲养心神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冬季养生,要着眼于一个“藏”字。也就是说,在冬季,人们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要使“神藏于内”,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冬季精神调养要做到“神藏”,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

现代临床实践发现,不少疾病,诸如高血压、溃疡病、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哮喘、糖尿病、神经性皮炎、更年期综合征等的发生皆与精神因素有关,甚至危害人类最大的冠心病、脑血管病以及肿瘤病,也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古代的养生家非常重视精神保养,深刻认识到人的精神因素与健康及长寿都有很大的关系。懂精神养生者不仅长寿,而且生命质量也高;不懂得精神养生者形体虚弱、多病、早衰、早夭,且伴随着痛苦焦虑、忧心,生命质量、生活质量乃至生存质量低下。

在一年四季中,冬季的精神情志养生对下一年的全年都起着奠基和开启的作用,它好像是下一年健康的“开关”。冬季情绪调适得好,可迎来开春时节的精神激昂、情绪饱满,从而带来全面的健康。

冬季养生,要着眼于一个“藏”字。具体到人体的精神活动,又如何藏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早已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自如,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也就是说,在冬季,人们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

要使“神藏于内”,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少私寡欲。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红炉点雪》则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其意思是奉劝人们少私寡欲,宁静精神,这样坚持下去,会使百病不生,身体健康。《素问·本病论》中指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的情绪不安定,心境不好,就会危害心脏,使之发生病变,出现心悸、惊悸、失眠或烦乱、谵语、神志昏迷诸症。在冬季,老年人身体本来就很衰弱,气血虚亏,如果情绪不稳定,心境不好,就更难以抵抗严寒的侵入。经脉遇寒收缩,因此会发生心绞痛、脑动脉硬化症。宋代诗人陆游在《午醉经睡》诗中写道:“心安病自除。”意思是说,心中安然自适,别无所求,疾病自能痊愈。冬季气候寒冷,确实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等病的老人不利,但是,心安病自除,只要清心寡欲,不过于思虑,做到心安神怡,就能使心不乱,心不乱则神安,神安则气不散,气不耗散则盈,气盈而和,气和血畅,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体质增强,生命力旺盛,百邪不能侵侮,百病也就无以生,这对防止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也有好处。因此人们在冬季只要心境安泰,情绪稳定,不自扰闭藏的阳气,就能抗拒寒邪的侵入,平安地度过冬天。此时若能养精蓄锐,还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神藏于内”的第二点是:要能调摄不良情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难免会磕磕碰碰,遇到不顺心、使你不高兴的事,应该怎样办呢?这就要学会调摄情绪。如遇事节怒,宠辱不惊等,都是节制法在调摄情绪中的运用。《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调摄精神,就要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以维护心理平衡。节制情绪,主要在于戒怒。《老老恒言·戒怒》指出:“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制怒之法,古人记述较多,贵在“忍”和“忘”。《古今医统·杂著类》载“和气汤”,专治一切怒气、怨气,其书言:“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右二味和匀,用不语唾咽下。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憾也。”说明欲怒之时,先闭口不语,使情绪平缓,此时冷静考虑,以理性克制感情上的冲动,怒气可迅速得以控制;然后以乐观大度的态度泰然处之,忘却烦恼。换言之,要学会忍耐和宽容,忍耐和宽容可以给人们一个重新思索生活的机会。另外,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伏,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尽可能排除情绪和欲望的干扰,以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分析发生的原因,冷静地审察情势和处理问题,从而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此外,亦可采取疏泄法,把积聚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合适的方式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冬季精神调养要做到“神藏”,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女性。严寒的冬天,常会使人触景生情而抑郁不欢,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这对健康不利,应适当调养,以使精神振奋起来。预防的方法一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阳光有利于调节人的情绪,太阳的可见光通过视觉感受器刺激大脑内的松果体,使之受到抑制,进而促进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这两种激素可以激发细胞工作,能使人精神振作,神经反应加速。人若长期生活在阴、雾、雨、雪等阳光暗淡的环境里,容易患精神抑郁症。常常抑郁寡欢,情志不舒。因此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少,人们更应有规律地去接受太阳的照耀,以调节精神。另一方面冬季虽然要做到“神藏”,但仍要保持愉快、乐观,不能因严冬之时,枯木衰草、万物凋零而导致抑郁不欢。古代养生学家都认为,开朗和乐观是健身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怀愉悦是健身的法宝。因为人之情绪稳定,开朗而乐观,就能保持心神宁静,血脉和畅,方可健身。《遵生八笺》指出:“安神宜悦乐”。陆游诗云:“一笑失百忧,一笑解衰容。”可见笑对人体健康有益。现代研究证明:笑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对机体来说是最好的保健操。笑能使神经、胸腔、腹腔等器官做适当的运动;笑能使胸腔、脑膜、心脏、肝、肺受到锻炼;笑能扩大肺活量,调整胸部的血液循环,能使肌肉放松,从而促进全身脏器的功能活动。笑是乐观情绪的表现,而乐观情绪,能调动机体的潜力,影响内分泌的变化,清除对健康有害的神经紧张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愉快的心情可以使肾上腺分泌增加,使血糖增高,糖类代谢加速,肌肉活动能力加强。由此可见,笑能够促进人体健康。只要怡情畅怀,笑口常开,青春便能永驻。因此平时要努力使自己心平气和,愉悦情怀,培养胸怀宽广、气量豁达、乐而忘忧的开朗性格。还可多参加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绘画、练书法、欣赏音乐、访亲会友等。元代医家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读义理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淡,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煮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清·吴尚先《外治医说》中亦云:“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凡此种种有益活动,既可以消除由冬季带来的低落情绪,有利于振奋精神,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又可以陶冶情操,愉悦情怀,心身借此而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