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是扰动在媒介中的传播。物理波是介质的力学运动,如纵波和横波。化学波是介质的化学反应的传播,如肌体组织的亢奋状态、津液的分泌状态、激素的产生状态,等等。生物波是发生在生物有机体内的各种有节律的波动,如细胞的有序运动。生理波包括物理波、化学波和生物波。本章提出一个新概念——意念波,并认为太极拳所讲的气就是意念波。意念波是指在意念指导下的生理波的形成和传播。本章运用意念波的概念分析了呼吸之气与太极之气的联系与区别。结论是呼吸之气是空气,太极之气是波;呼吸之气止于肺,太极之气走全身。本章探究了太极拳发力系统和气系统的功能。结论是发力系统主攻防,气系统主内养。
太极拳运动讲究“气”,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中多处提到“气”,本章称为太极之气或真气。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气沉丹田……”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意气须换得灵……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为旗……”武禹襄在《太极拳谱》中说:“……气宜鼓荡……”杨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下则气沉丹田……”这里的气能在丹田,能鼓荡,能运遍全身,能行过九曲珠,能从人体的一个器官走到另一个器官,从器官走到肌肉,从肌肉走到骨头、走进血液,从丹田走到经脉。特别是可用意念(心)来指导(行)气的产生和运行。
太极拳之气和呼吸之气不同。呼吸之气是空气。大气中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人用肺吸入空气,肺吸取其中的氧气而把二氧化碳还给大气。尽管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的成分不同,它们却都由气体分子组成。但是,“气沉丹田”之气却不是由气体分子组成。为了区别它们,称“气沉丹田”之气为真气。有很多文章讨论什么是真气,结论不尽相同。有人把真气和呼吸之气视为仲伯,有人认为真气是一种物质,有人认为真气是电磁波,有人认为真气是单纯的能量。这些看法常能解释某些真气现象,但没有一种看法能解释所有的真气现象和实质。尽管“气”是中医的理论基石,对中医之气的定义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气功之气源于中医之气。中医用气的概念来问诊行医,气功学用气的概念来养身或练功。太极拳用气的概念健身、提高体能。由此看来,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一定只属于练气功有成者。太极拳的气应该和中医之气、气功之气一样,这里称为真气。真气通常就称为气。没有特别说明时,本章中的气就是指真气。为避免混淆,呼吸之气被称为空气。
肺吸入空气,一方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部血液,再被运输到身体各部位以供使用;另一方面,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渗透到肺泡里,再排出体外。可见空气在肺里做了个循环,又回到了大气中。而由肺吸取的氧气要通过血液来传递,空气不能直接进入血液。逆向的通道与此类似,二氧化碳由血液传还给肺,空气并不直接存在于血液中。空气—呼气之气止于肺,空气不直接进入血液,不直接进入机体、器官、丹田,而(真)气能运行于身体的各个部位。
气是一种存在,练功能够把这种存在运用到一定程度。气有一些难以否认的现象。“气沉丹田”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气能运行于经脉、内脏、大小周天。太极拳练到一定水平的人会有气感,例如掌心发热、手指麻胀。有人解释这是血液微循环的医学效应。硬气功表演者能用意念将气运到某处,并使该处能承受极大的冲击力。有的气功专家声称能将气发出体外,并导入对方的特定部位。气可能不是物质本身的流动,可是反过来想:什么物质能够被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气是一种微粒吗?物理界的微粒有分子、原子。这些微粒和物质或元素的本质相关。例如,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虽然人体内有很大成分的水,但这些水并不像气那样能从一个机体运动到另一个机体。再如人体内有微量铁原子,但这些铁原子也不能从一个机体运动到另一个机体。人体是由各种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原子通常不能从一个机体运动到另一个机体。气有没有可能是一种尚未发现的元素?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已经没有气元素的合适位置了。气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更小的微粒?在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发现这种微粒。近代中西医的接轨也没有发现这种微粒。
气有几个特征:气是现实的存在,气不是物质本身,气能传送能量,气可存在并运送到身体的很多部位,气甚至可能被送至体外,人的意识对气有控制能力。根据这些特征,这里给出一个定义:气是意念波。
波在力学中的定义是:波是扰动在时空的传播。扰动是介质在小范围内的运动,但是这种小范围内的运动能够引起邻近介质的运动,因而扰动能传播到大的范围去。在传播过程中,扰动传了出去,能量传了出去,但是做扰动的物质并不一定传出去。这里是物理中的几个例子。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涟漪便是日常的例子,见图4.1。一个石子掉在水里,一圈圈水纹会传播出去。能量传播到远处引起远处的水纹。水是介质,但是石子下的水并没有传到远处。声音是空气在声频域内的波动。电磁波(图4.2)是电磁场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有长波、短波。视频电磁波在超短波范围。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
图4.1 涟漪是机械波
图4.2 电磁波
首先,把波的范围从物理学拓展到生理中来:生物力学中的波是扰动在生物体内(外)的传播。扰动的形式可以是物理式、无机化学式、有机化学式。在生物体中,无机化学式的扰动和有机化学式的扰动常常同时发生,很难界定。这里根据现有的概念界定成化学波和生物波。化学波可能有比较大的无机成分,而生物波有比较大的有机成分。进一步而言,物理(力学)波可能有一些化学成分,化学波和生物波可能有一些力学(物理)成分。可以大致将生理波(生物力学波)界定为物理波、化学波和生物波。其实,其他的波动(甚至于还没有定性的波)也可概括进来,这里没有进一步的讨论。在更重要的是意念和生理波的关系:意念指导生理波的产生和传播。所以,意念波是在意念指导下的扰动的传播。这个定义中的意念有主意识和下意识两部分;扰动是生理式的;传播可以是自然传播或定向传播(一般指体内的传播,但不排除体外传播)。
中医论及心气、肝气、脾气等。气功学论及运气于大小周天。意念波是一种扰动,这种扰动可以存在于各种介质中,可以存在于心、肝、脾、血液、经脉、身体某部位。意念波始于扰动,这种扰动可以传播于各种介质中,可以传播于心、肝、脾、血液、经脉、身体某部位内和两部位间。意念波的定义解决了气概念这一大难题。通常一说起气,好奇者会问:“气是什么东西?”东西暗示气是一种实体物质。这就出现三个问题:其一是实体不能从一个机体走到另一个机体;其二是哪个实体走到了另一个实体?其三是当一个实体走到了另一个实体时,另一个实体去哪里了(即谁占了谁的位置)?气是波的定义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波是一种运动形式,不是一种东西,不是实体本身。波在实体中传播,实体仅仅是媒介。波可以在不同介质的实体内和实体间传播。波的传播不占据实体的位置,只是靠实体来传播波。因而意念波可存在于任何器官、机体、肢体、骨头。意念波不是血液,血液不能穿过血管壁到别处去,但是意念波可以是扰动在血液里外的传播。中医的经脉,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当然,这些理论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建立的。西医可能感觉看不到、摸不着经脉。不管经脉的定义在中西医界有多大争议,都可以假定经脉是由物质组成的,不必追问这是什么物质,是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只要经脉是物质,就能被扰动,就能传播意念波。
图4.3示出了弹簧的纵波。手前后往复推动弹簧的一端,弹簧各圈做类似的前后往复运动。这种往复运动导致弹簧圈的疏密相间,这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弹簧的远端传播。声波是典型的纵波,见图4.4。
图4.3 弹簧纵波
图4.4 声波纵波
图4.5示出了弹簧的横波。手上下往复掀动弹簧的一端,弹簧各圈做类似的上下往复运动。这种往复运动导致弹簧圈峰谷相间,以峰谷相间的形式向弹簧的远端传播。琴弦的运动是典型的横波,见图4.6。
图4.5 弹簧横波
图4.6 琴弦里的横波
图4.3和图4.5中的一些共同之处是,弹簧圈在当地附近扰动,只是波动的形式被传播,能量随波动的形式而传播。两图中的手是能量的源泉,手本身只在原位附近扰动,手上发出的能量却随波动的形式而传播。可以想象,如果手的运动是一个椭圆或其他运动轨迹,所有的弹簧圈可能会做类似轨迹的扰动。所以,在一般各向同性固体材料中,纵波、横波可能同时存在,介质扰动的轨迹和振源类似。人体不是各向同性材料,甚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固体材料。虽然人体仍然可能有纵波和横波,但人体介质的运动轨迹可能和振源不同。特别是,当波穿过两种材料的界面(如从胃穿到肝)时,还会有波的折射和反射。人体材料可大致分为各向异性复合固体材料和流动的黏流体。这些都会影响介质的扰动形态。丹田的气源通常是上下运动,当气从丹田传导到其他部位时,当地的扰动表现形式完全不同。
当地的扰动可能是物理式的,例如器官和机体的机械振动,微血管内血的循环状态,经脉内肌血分子的振动状态,等等。当地的扰动可能是化学式的(图4.7),例如机体组织的亢奋状态,该部位津液的分泌状态,激素的产生状态,等等。当地的扰动可能是生物式的(图4.8),例如细胞的有序运动。物理式的扰动主要表现为介质的力学运动。丹田的机械振动是腹部机体组织的往复运动。血液的循环是血分子的运动。经脉内肌血分子的振动是肌血分子的往复运动。化学式的扰动牵涉化学反应和化学能的消耗和转换。机体的亢奋可能和消耗氧气及产生二氧化碳有关。唾液的产生和神经的兴奋状态有关,唾液的化学成分也比较复杂。激素通过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为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以确保器官的正常功能。一切生物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单细胞在生长、分裂的过程中都会有规律地运动。通过这种波动,摄取并使用能量,然后排出代谢产生的垃圾,从而保证生物体正常运转。生物式的扰动可能是细胞的运动,数以亿计的细胞随机地各自运动。当随机运动过渡到有序运动时,生物波就出现了。生理波包括物理波、化学波和生物波。当生理波穿过界面时,波的性质可能会改变。物理波可能变成化学波,化学波可能变成生物波。例如当波从肌肉穿到血液时,肌肉的机械波(物理波)可能变成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代谢。氧气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化学波,该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当波从血液穿到肌肉时,化学反应中提供的能量敦促细胞的有序运动,变成了生物波。如此生理波在各类器官、机体、液浆间传递、转型、穿行,可到达任何地方。在当地可能有多个扰动同时运作,例如血分子做物理式的循环运动,同时又做化学式的氧气变为二氧化碳的代谢,同时又有细胞的裂变。
图4.7 化学波
图4.8 生物波
所有的波都能传播能量,意念波也不例外。介质的扰动有能量,当地介质的扰动引起邻近介质的扰动,扰动的能量就能传播。能量能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因此,意念波的能量可以传播于心、肝、脾、血液、经脉、身体的某部位,可以传播于两部位间,而且这种扰动可能传播到身体之外。
有一种看法认为气是单纯的能量,但是物理中的能量不能独立存在,能量不是物质。能量是一种属性,需要有载体。意念波就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是意念波的属性。
物理和化学的扰动都有能量转换的功能,因而生理波能传播能量。意念波的扰动可能有多种形式,它们都有能量转换的功能。人体内意念波的扰动可能是物理式的,如横波、纵波都有机械能。机械能有动能和势能。机体的振动有动能,机体的弹性伸缩使其具有势能。人体内意念波的扰动可能是化学式的,如血液将氧气变成二氧化碳而提供化学能。这些扰动形式以能量为中介实现状态的转换,并在人体各部位间传播。意念波的能量可能传出体外,可能采取空气分子振动或电磁振动的形式。以上的讨论说明气不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气是一种存在,一种运动形式。当这种运动形式传播时,能量随之而行。在气存在和经过的地方都有能量,能量表现为振动感、疏通感、亢奋感、发热、发胀、发麻等。几千年来中医关于气的理论可以用波的概念来解释。
图4.9 扎西大师掤
正像人的一举一动都由意念指挥,意念波的扰动和传播可由意念来引导。人有手,直觉就能指导手的习惯动作。直觉可以归类于下意识。如果要用手打好杨式太极拳里的掤(图4.9)还得加以思考,思考可归类于主意识。意念包括主意识和下意识。意念指导气和意念指导手的动作有所不同。首先要问:“你有气吗?”前面已经论证了人人有气,所以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你有气感吗?”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没气感。人生来有手,气感却需要练出来。再则如何传导气也是个新鲜事物,每个人都得自己体会。可见气有两个方面,即营造和传导气。初练时用主意识营造和传导气,练久了下意识也帮助营造和传导气。只有两种意识同时工作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呼吸之气由空气分子组成,空气分子不可能穿过横隔肌走到其下,“气沉丹田”之气不可能是空气。“气沉丹田”之气是太极拳之气,是中医之气,是气功之气,是真气。虽然空气和气有很大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联系。呼吸带动横隔肌的运动,而引发腹部脏腑的蠕动。腹部的凸凹起伏是外观表现,脏腑的蠕动产生扰动。丹田在脐下方,是器官的集居地,见图1.170。人体有上千个穴位,经脉将穴位连成通道。丹田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丹田。
呼吸的运动像一个水泵的工作,周而复始地将能量泵入丹田。水泵用电将水泵出来,电不同于水,水泵却能将电能转变成水的流动。由此可见,不是空气跑到了丹田,而是呼吸的运动过程引发了丹田的气。呼吸之气不是太极拳之气,但呼吸运动的能量可以转变成太极拳之气的能量。
能量使丹田处的脏腑产生有序扰动,气据此而积累。“气沉丹田”其实是气集结于丹田。气是一种波,气集结的同时会开始传播。气传于经脉,传于四肢末梢,使人感觉到气感。
练太极拳有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神明。练气有类似的过程:气熟→气沉丹田;懂气→气宜鼓荡;气神→气行九曲珠。见表4.1。
表4.1 练气的三个阶段
打太极拳要练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有两层意思:一是意守丹田,二是逆腹式(或腹式)呼吸。有机联合起来就是用意念指导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中吸气时腹部内收,横隔肌上提,肺腔前鼓以达到最大容量。呼气时腹部外凸,横隔肌下压,肺腔后收以达到最小容量。呼吸相连,往复推动腹腔内的内脏。开始时用主意识指导吸气收腹呼气凸腹;渐渐地不需想太多就能做吸收呼凸;长久了不用想就能做好吸收呼凸。这个过程就是要增加下意识控制的成分,一直到有一种条件反射的功能。当然,即使有条件反射的功能,还是要有一部分主意识用于气沉丹田。但已能有另一部分主意识用于其他方面,例如平衡、攻防含意等。横隔肌像一个活塞,上面是肺腔,下面是腹腔。肺腔的呼吸运动提供能量,活塞把能量送到腹腔。腹腔内的器官被蠕动,这蠕动就是意念波的气源。气熟就是培养气源的阶段。
先要练出丹田里的气,然后才能谈论气的传播。如果有振源,有能量,波的传播是自然发生的。对人体而言,如果丹田有气,这气一定会传播。但事实并不如此,为什么呢?难道图4.3、图4.5有什么问题吗?原来在图中有一个假定:弹簧各圈都是好的、有效的,能够做扰动并能将扰动传递给邻近的圈。如果有一圈折损或僵硬,波就不能正常传播。就人体来说,意念波要经过器官、肌肉、经脉、骨头等。这些人体组织在开始练气时反应不佳,不能很好地传递意念波。需要不断地锻炼,人体组织才会有所反应,加强反应。反应明显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气宜鼓荡。懂气就是气宜鼓荡的阶段。
气宜鼓荡能将丹田的气向四周传播,自然传播。可以做到定向传播吗?图4.3、图4.5中只有一个通道,波从振源向远端传播。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构体,特别是人体有很多经脉和穴位。意念可以指导气的定向传播。有一种看法认为“九曲珠”是将人的肘、肩、膝、胯的八个关节与腰共成九个大的关节。通过对太极拳的不懈练习,九大关节变得灵活圆润以气贯穿而形成“九曲珠”。另一种看法认为“九曲珠”是九个穴位,即(下)丹田、中丹田(膻中)、上丹田(印堂)、百会、玉枕、大椎、命门、尾闾(长强)、会阴,见图1.170,丹田和中丹田在任脉上;上丹田、百会、玉枕、大椎、命门、尾闾、会阴在督脉上。小周天的运行是由丹田向下,经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回到(下)丹田。气行九曲珠是将气运行于小周天。本章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共同点是用意念定向传递气。“九曲珠”可以认为是一种运气的路径,路径还可以推广为大周天。气神就是气行九曲珠的阶段。
太极拳的发力系统和气的系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太极拳的发力系统符合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物体稳定度原理,见第9~11章。太极拳的发力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来自于“长劲”技术:我方将地面作用力(正压力和摩擦力)传递给对方。第二部分也来自于“长劲”技术:我方用地面作用力使人体加速以积累动量,该动量的一部分传递给对方,传递时产生的力作用于对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我方)。第三部分来自于“短劲”技术:我方肢体间做相对运动,使攻击肢体产生相对动量,该动量的一部分传递给对方,传递时产生的力作用于对方。
太极拳的内劲有两个功能:其一是直接传递外力,即将地面对我方的外力通过内力传递变成攻防对方的外力;其二是营造动量,即将地面对我方的外力通过内力推动我方肢体,积累肢体动量,该动量的一部分传递给对方产生攻防对方的外力。可见太极拳发力系统的三部分都由内劲作为中介,是内劲在地面作用力和攻防力间架起了桥梁,将地面作用力传给肢体而使其加速。但是这个内劲系统不是气的系统。内劲系统符合所有力学定律。没有气感的人仍然具有这个内劲系统。
太极拳的气的系统不是发力系统,太极拳的气的系统是内部波动系统,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提高本体的功能,而不是发力。古代兵法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太极拳的发力系统类似于“兵马”,是攻防系统。太极拳的气的系统有点像“粮草”,是本体的功能系统。气功多为静功,主要靠意识和吐纳来运气。气功也有动功,导引派的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这些肢体操作是特意为运气设计的。太极拳中的招式不是为运气设计的,它们是为攻防设计的。所以没有气感的人仍然可以打太极拳,打的是太极拳的攻防部分(和有氧运动养生部分)。这就引入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太极拳还要气的系统?太极拳的气的系统和发力系统相容吗?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探索性的讨论。
为什么太极拳还要气的系统?太极拳中气的概念来自中医(远远先于太极拳的创立),气的论述在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中比比皆是,在近代太极理论中是一个探讨焦点。事实上只要一打太极拳(或做其他运动,甚至不动),总是有气。只是这气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都能体会和言明。气对养生的效益是公认的事实。打太极拳帮助养生的一个原因就是拳气同存。气是扰动的传播。扰动增强本处机体的功能,传播打通经脉。中医用针灸火罐来疏通经脉,太极拳用气来打通经脉,这是太极拳有治百病功效的原因。其实任何运动都产生气。例如站马步桩,大腿肌肉张紧,血液循环增加,发热,这就是扰动,是气源。一旦大腿有气,这气就会同时向四周传播。可见丹田不是气源的专利。打太极拳时,哪怕没做逆腹式呼吸,没做气沉丹田,身体的很多部位仍然会产生气源,这些气源仍然会向四周传播。但是丹田确实是最有效的气源。所以打太极拳还是要讲究逆腹式呼吸,要讲究气沉丹田。
太极拳的气的系统和发力系统相容吗?虽然太极拳的发力(运架)系统是为攻防设计的,但人体各部位(包括丹田)在打太极拳时仍然产生并传播气。所以太极拳的气的系统和发力系统当然相容。但太极拳的发力系统不是为运气所设计的,所以相容度可能不如导引派气功高。太极拳古典理论没有明确提到要将气运行于大小周天。王宗岳对“九曲珠”没有明确的定义,前面有关“九曲珠”的两个看法不一定是公认的理论。太极大师扎西打通小周天是通过站桩练出来的,扎西老师说:“现在大小周天都有,盘拳架时结合大小周天练习”。本章的看法是:太极拳之气和气功之气有同样的生物力学定义,但是就气运行于大小周天而论,在太极拳之中的实现程度可能比气功(静功和导引派)难一点。
太极拳的发力系统和气的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发力系统主外,气的系统主内。宗师杨露禅用太极拳的发力系统赢得了“杨无敌”的称号。没有传闻哪一位太极拳师将气发出体外来攻击对方。太极拳的气的系统主要用于修身养性,增强体能,比较适合归类于内功。内功使人体更具有实战能力,来完善太极拳的发力系统。太极拳的弹性功能使拳架适于以守为攻的策略,因而拳架的主旋律是行云流水。这使太极拳的两个系统都极富养生功效。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使太极拳广泛传播,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又促进了对太极拳的发力系统和气的系统的研究。太极拳的两个系统都符合力学原理。太极拳的气的系统符合力学中关于波动的理论,同时又符合中西医的生理基础理论。
九曲珠的一个理解是九大关节。第3章将这一理解推广为十一个关节群,见图3.8。它们是:上肢有肩、肘、腕、手指;躯干有颈椎、胸椎、腰椎;下肢有髋、膝、踝、脚趾。太极拳的经典和现代理论对每个关节都有放松要求,见表3.1。放松的目的是让各个关节群灵活运动。“放松”和“不用力”是两回事。放松是解除拙劲,而让合理的劲和各关节有效合作,以实现攻防原则和养身效果。放松应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
只有各关节都放松了,才能打好太极,才能实现气的畅通无阻,才能在太极招式中运行意念波。所以气行九曲珠的一个理解是将丹田里积累的气经过十一个关节群传遍全身。这里可以用意念使气向各关节和周围的肢体传播,如果肢体末梢有气感,就说明修成了一定的功力。
文献[18]提出了意念波的概念。文献[19]有一段论述:“……小周天之‘气’指的是这种温热得像流水样的感觉。道家认为人体的内外一切活动都是最高主宰‘心’通过‘意’的指挥实现的,所以,这种循环流动的‘气’也是‘意’所指挥的……”这“温热得像流水样的感觉”在本章中被定义为生物力学中的“波”。而“意”将指挥“波”运行于大小周天,说明意念波的概念有历史和近代研究的基础。文献[20]说:“太极拳高手扎西……站桩……打通了小周天。”后来又在盘架时实现了大小周天。气功界不乏高人打通了大小周天的报道。可见意念波的概念在历史上和近代有实践的基础。
气行小周天可以和吐纳联系起来。使逆腹式呼吸和气的传导同步,小周天的气由丹田向下,经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回到(下)丹田。可以先用桩功打通任督两脉。任脉、督脉通畅后,一呼使气入丹田,一吸使气入脑海,形成任督循环。
大周天的气,除沿任督两脉外,也在其他经脉上传播。做逆腹式呼吸:呼气时,小腹随之鼓起,以意念领气,气由丹田向下传播到会阴,分作两股沿大、小腿内侧,直下足心涌泉穴;吸气时,小腹随之收缩,以意念领气,从足心出发,沿小、大腿外侧回到会阴部,然后提肛,将气沿督脉上传达头顶,经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回到(下)丹田;此时恰与呼气时的气息相接。如此气自头顶的百会穴,至足底的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运行。
周天功夫通常指道家修炼内丹的技术,是一种气功。太极拳要在运动中实现周天功夫,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