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锻炼婴儿精细动作的游戏

锻炼婴儿精细动作的游戏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理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发育与健康。运动还可使骨骼发育。体育锻炼对肺活量有促进作用,可增强呼吸肌肉的发达,使呼吸幅度加深,相应呼吸频率减少,使肺的贮备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

1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

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也有其规律性,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把规律性归结为3点: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儿早期发展的是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才是脚的动作。任何婴儿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方向发展成熟的,缺少中间任何一环都会造成以后的心智与行为问题。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发展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双臂和脚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幼儿心理学家陈帼眉概括出我国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两条规律:

(1)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即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运动能力。

(2)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即婴儿动作发展也服从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地向受意识支配的方向发展。

婴儿双手的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无意识地运动(3个月前)——无意识地抚摸(3个月起)——手眼协调地抓(4~5个月)——五指活动分化地去拿(5~6个月起)——双手配合开始摆弄物体(7个月后)……为了简便起见,人们把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总结出下面3个规律:

(1)首尾律。这个规律是指婴儿出生后,最早发展的是头部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然后是手和臂的动作,最后才学会腿和足的运动,能直立行走和跑跳。

(2)近远律。婴儿动作的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就是肩头和上臂首先发展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

(3)大小律。大小律是指生理的发展从大肌肉发展到小肌肉。因此,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运动。

我国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更细致的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研究。

天津市儿童保键所李惠橱、王珊、王之珍等人应用“横断研究法”对天津市1074例健康婴儿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我国北方婴儿大动作发展的常模性资料:

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常模年龄和顺序

(以达到70%的年龄为标准)(月)顺序大运动常模月龄1俯卧抬头稍起122抱直头转自如333俯卧抬头与床面成45度364俯卧抬头与床面成90度385仰卧翻身426扶腋下站立477扶坐竖直498独坐前倾529独坐6510扶双手站7711自己爬9312从卧位坐起9713扶双手走步9814扶一手站立10115扶物能蹲11116扶一手走11817独站片刻1191980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范存仁、周志芳等人对856名从出生到6岁的健康儿童进行了4个行为发展领域的常模年龄的制定,发现我国北方婴儿大肌肉运动能力发展的常模年龄如下表:

从出生到6岁儿童能发展各个项目的常模年龄

(月)(70%)顺序大运动项目月龄1俯卧举头152俯卧、头抬45度213坐、头稳定284俯卧、头抬90度295俯卧抬胸手臂能支持296拉坐、头不滞后367腿能支持一点重量378翻身459不支持的坐6410扶东西站7011拉物站起8612能自己坐下8713扶家具可走9414能站瞬间9915独站11516弯腰再站起来12017走得好13718走、能向后退15719会上台阶17520举手过肩扔球18221踢球18622双足并跳23923独脚站1分钟28024跳远27825独脚站5分钟333研究还发现,我国女婴儿运动能力发展得比男婴儿早。

对我国南北方近千名婴儿的大肌肉运动的研究,总结出如下发展规律:

0~3岁半婴儿大肌肉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表

(按照70%婴儿完成月龄)顺序大肌肉运动月龄1俯卧抬头90度262翻身443独自坐614爬8565%婴儿不能完成5独立站1126独立走1297双脚跳3218单脚站立3629单脚跳41110持物平衡38811平稳前跑253专家们还针对我国婴儿主要的运动能力,尤其是对智能发展、非智力心理素质发展和语言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动作发展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它们的发展关键期,并创造设计出一整套训练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婴儿爬行动作阶段往往被省略了,而直接进入站立和行走阶段。我们的跟踪研究发现,这样的婴儿常出现感知觉综合失调、情感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运动性冲动、平衡能力发展较差,语言与交流也常出现偏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4个:

(1)婴儿穿得太多。家长总担心婴儿穿少会生病,因而穿得太多。这影响了婴儿的爬行,因此应该每天有一定时间让婴儿不穿衣服,练习爬行。

(2)婴儿被抱得太多。家长很喜欢抱婴儿,结果造成婴儿手脚接触床太少,四肢支撑能力和运动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3)婴儿坐势时间太长。家长经常让婴儿坐,婴儿总是坐在床上,这样就剥夺了婴儿四肢接触床的机会,逐渐远离爬行。

(4)缺乏系统的训练。婴儿爬行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科学的训练仍然是最重要的。我国家长严重缺乏训练婴儿爬行的意识和方法,这是造成婴儿不会爬行的主要原因。

2体育锻练能增强体质

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理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发育与健康。

(1)体育运动能增进心肌力量,使心肌收缩有力,从而使每搏输出量增多,可从每搏60毫升血液增加到90毫升上以上。这样,在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多的情况下,安静状态时心率相应减慢,心脏的工作贮备能力增强,使机体的体力、耐力增加。

(2)运动时体内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增多,使胃肠蠕动增强,同时消化分泌液增多,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增加食欲,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3)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即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以及走、跑、投掷、攀爬等活动能力的提高。

(4)通过体育锻炼,肌纤维变粗,肌肉内贮备氧的肌红蛋白增加,从而使肌肉能适应紧张的工作。运动还可使骨骼发育。

(5)体育锻炼能培养人坚强勇敢的品格,使人精力充沛、情绪愉快,提高抗病能力,丰富生活,延迟衰老,延年益寿。

(6)体育锻炼对肺活量有促进作用,可增强呼吸肌肉的发达,使呼吸幅度加深,相应呼吸频率减少,使肺的贮备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

(7)体育锻炼能增强反应灵敏度,使人动作快捷协调,肌肉神经的调节完善准确,增加活动的反应速度,提高机体对平衡、定向的精确程度。体育锻炼还能提高睡眠质量,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由于运动能够使肌肉发达,同时使多余脂肪燃烧减肥,也可以使瘦人丰腴起来,所以坚持体育锻练,可使少儿体型健美

3体育锻炼时间与运动量的安排

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每天要有1小时的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锻炼。学校应合理组织,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保证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质量。

(1)早操和课间操绝不可少。早操可使学生打消睡意,提起精神,迅速投入学习;课间操能使较长时间静坐学习的机体获得运动和调节的机会,改善大脑的功能,提高工作能力。因此每天必须安排10分钟的课间操或早操。

(2)活动体育教师可以按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组织运动队或体育小组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运动量的活动。

体弱者可进行慢跑、打乒乓球、打太极拳等活动;对一部分学生应进行的“达标”锻炼,“体育达标”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学校体育锻炼好坏和学生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学校的“达标率”应在35%~50%以上;对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由老师专门指导进行一定技能的专项运动训练,为参加体育比赛做准备。

对于小学的学生应以小运动量为主,间隙时间多些;对于中学生,运动量要相对增大,运动技术也要有所提高。运动量的大小应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异。以下举例说明用心率(脉搏)来安排运动量的方法。

首先,学会准确熟练地测定自己桡动脉或颈动脉的脉搏(或称心率)的方法。再应知道自己的最大心率,即220-年龄的数,为最大心率。在运动时有效心率范围,儿童少年是(200-年龄)×065为心率下限;(220-年龄)×075为心率上限。

例如年龄为15岁的少年,他的最大心率是220-15=205(次)。其有效心率上限是205×075=153(次/分);下限是205×065=133(次/分)。这就是他锻炼时,心率在133~205次/分范围内是合适的运动量,是健身的适宜心率。对于不经常运动的孩子,可先从比这小的运动量开始锻炼,逐渐过渡到这个心率范围。

4、运动锻炼的医疗保健

运动医疗保健是对参加体育运动者进行帮助和指导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很广泛,在这里我们只简单介绍一般家庭运动锻炼需要掌握的医疗保健事项,这套医疗保健事项对少年儿童运动锻炼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全面检查。在实施运动计划前,应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一般的身体素质测试(身高、体重、心功能水平、灵敏性、反应性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并治疗有疾病者;了解身体状况,便于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量体育运动;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可便于身体锻炼前后的比较,观察运动锻炼的效果。

(2)选择合适的运动场所和服装。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日益增多,有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锻炼环境为人们所祈盼。运动场所气和设备对提高运动效果以及预防意外事故是很重要的因素。

目前,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一般是家中的阳台、房间里、房屋前后的空地、公园和健身中心,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情况作出合适的选择。

参加锻炼时,换上合适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是防止运动损伤的前提。运动服要选择柔软、弹性好、吸水性能好的,暂时没有运动服者穿健美裤、羊毛衫也可。运动鞋要选择轻便、有弹性、结实耐用、透气性好的。如果穿上没有弹性的鞋子在硬地或路面上跑步,容易引起下肢的不适或损伤。运动鞋的质地好坏、尺寸是否合适,可直接影响足部及下肢关节的健康,也影响人体的运动。

(3)科学饮水与进餐。运动中水的补充应以运动量、出汗量、口渴程度等情况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在运动前应饮水约200毫升,在运动中如出现口渴现象应补充100毫升温开水。连续运动中有多汗情况时每10分钟饮水100~200毫升,运动后应补足失去的水分量,并应分次适量补充,不能滥饮狂喝。水温最好在15度左右,避免饮含有咖啡因、酒精等的饮料。

运动的安排应与进餐时间相适应。晨起,空腹锻炼可以引起低血糖、头晕等不良反应,因此,最好在晨练前喝一杯温牛奶,吃少许糖果。若早餐后去锻炼可应在1小时以后,如果是参加运动会、比赛,则进餐与运动之间的时间相隔2个半小时以上为宜。在运动结束后,休息半小时再进餐,若运动量大,应将进餐时间后移半小时。

(4)做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准备活动能提高机体各器官的兴奋性,使机体各器官进入运动适应状态,是运动前的“预热”过程,能提高运动效果,有效预防运动创伤的发生。一般性准备活动有慢跑、原地徒手做操等全身性活动;专项运动的准备活动是与专项运动技术有关的活动,如篮球运动投篮、足球的传球和射门等。准备活动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运动量大小、身体状况、气候、年龄等情况而定,一般为10分钟左右,以微出汗为度。

运动后的整理活动可以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加快体力恢复、消除疲劳和防止运动后意外的发生。整理活动应在运动结束后先慢跑或步行1~2分钟,然后做些与运动内容有关的运动,如伸展四肢、抖动肌肉、局部按摩等放松动作,做5~10分钟。

(5)定期作运动监测。根据运动量的大小、运动计划的安排以及对机体变化的了解,定期进行体重、心率、血压、血红蛋白、台阶试验等检查和测试,以便对锻炼效果和机体心肺功能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来适当调整或修改运动计划,有利于身体健康。

5帮助孩子锻炼身体的方法

要想在人生中取得一番成就,获得成功,除了需要具备情商、智商等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强健的体魄。身体素质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父母千万不可忽视。为了让孩子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做好如下工作:

(1)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安排的晨炼,特别是冬天不轻易让孩子缺席或迟到。鼓励孩子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和上好体育课。

(2)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在家也能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特别是星期天和节假日,家庭体育锻炼宜侧重于小型多样,如夏季游泳、冬季跳绳、周日打羽毛球。节假日时间如果较长,可以结合旅游进行爬山、划船,即使在室内也可练习仰卧起坐、抓举哑铃等。如果家长也参加,不仅能增强孩子体育锻炼的意识,而且能融洽两代人的关系,缩短心理距离,也有利于家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3)重视孩子体育锻炼,还要时时提醒孩子注意4个坚持:坚持经常锻炼,使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在剧烈运动中的能量物质消耗和运动后所得到的超额补偿,形成持久的良性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坚持全面锻炼,认真参加跑、跳、投掷等各项运动,全面发展力量、速度、弹跳力、灵敏度等各项素质;坚持室外锻炼,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对机体的新陈代谢、营养的吸收和利用都有重要意义,室外多变的气候也有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坚持循序渐进,运动量逐步增加,不能固定不变或盲目过量。

总之,孩子体育锻炼也不是短时期内就能见效的,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贵在持之以恒。

6指导锻练的基本要求

明确体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相应地负面问题也日益严重,很多孩子贪吃贪睡,不愿意从事体育锻炼,另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使孩子没有时间进行锻炼。缺少体育锻炼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尤其是感冒、近视、肠道寄生虫病)上升就是例证。我们的家长都能理解体育的意义,关键是采取切实的措施保证子女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为此,家长要做到以下3点:

(1)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如一起跑步、做操、打球、郊游,不仅使大人孩子身体都得到锻炼,而且增添了家庭生活的情趣。

(2)为孩子配置必要的体育器材,使孩子有锻炼的用具。家长要舍得花钱,使孩子有运动衣裤、运动鞋袜和羽毛球、乒乓球、小篮球、套圈、跳绳等体育用品。当然,如果大人能与孩子一道制作一些体育用品,如沙包、毽子就更好了。

(3)规定体育锻炼的时间、内容,使孩子养成按时锻炼的习惯。家长要严格要求孩子坚持锻炼,每天至少要到户外锻炼2次,早晨可以锻炼20~30分钟,下午放学后可以锻炼30~40分钟。

教给孩子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术

体育锻炼把实际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参加活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和积极性。为此,家长要注意以下3点:

(1)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增加孩子的体育知识。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是不同的,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性要求较高,对此,家长要结合有关的活动予以说明。体育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家长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体育运动史的知识,包括一些名人童年的体育活动,以此提高孩子的兴趣。

(2)教给孩子体育锻炼的技术,指导孩子正确练习。体育锻炼的技术是很复杂的,以篮球为例,有脚步动作、传接球、持球突破、投篮、防守等许多技术,即使较简单的中长跑也有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和弯道跑、终点冲刺和撞线等技术。

(3)教给孩子体育比赛的规则,教育他们防止运动损伤。多数孩子都喜欢参加体育比赛,但不按规则比赛不仅赛不出真正水平,反而可能出现运动损伤。家长要结合各种体育活动给孩子讲各种动作的要求和比赛的有关规则,使孩子文明地参赛。

7指导锻炼的特殊问题

儿童少年阶段,身体机能与素质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在锻炼时还不能像成人那样挥洒自如。家长对在孩子的专项训练、女孩月经期间的锻炼、孩子大运动量锻炼时的营养还须格外注意。

儿童少年的早期专项训练

儿童少年期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不高,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不大,一般不宜进行专项训练。但对于个别有体育特长的儿童少年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早期训练的。据研究,以速度和灵敏为主的体操、游泳、技巧等项目可以从10~11岁开始练习,主要的球类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等可以从12~13岁开始训练,以体力、耐力为主的项目长跑、举重等则应在15~16岁以后开始训练。早期训练得法,对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是有益处的。

家长和教师都应当注意,早期专项训练应当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首先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经过2~3年的准备阶段,再要求孩子出好成绩。如果过早地要求孩子出运动成绩,势必忽视全面训练,片面追求专项动作、技术训练,加重加大运动量,频频参加比赛。这样不仅容易使孩子出现运动损伤,还有可能严重损害孩子的正常发育。即使有的孩子小时候出了好成绩,今后也可能山于身体发育差而早衰,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

少女月经期间的锻炼

男女孩在10岁前的机能和素质没有明显差异,可以从事相同的体育活动。10岁以后,男女孩差异逐渐拉开。由于女孩的肌肉少、肌力弱、肺容积小、肺活量低、躯干长、下肢短、骨盆宽、重心低等生理特点日益明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她们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不能要求女孩一定要和男孩一样进行体育锻炼,当然,也不能以生理特点为由迁就个别女孩的懒惰行为。

要告诉女孩,月经不是病,月经正常的女孩身体的血液循环、呼吸、代谢和肌肉力量都没有重大变化,是完全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的,如做操、打球、跑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的机能状况,还能帮助减轻月经期间的不适感和因内分泌变化引起的烦闷心情。当然,在女孩月经初潮开始的一两年内,卵巢功能的发育还不完善,月经周期不规则,而且容易受神经——内分泌干扰的影响,机体功能下降,因此经期可以适当减少体育锻炼,尤其是那些剧烈的、强度大的、震动大的跑跳项目(疾跑、跨栏跑、跳高等)和使腹内压明显增高的憋气与静力动作(推铅球、倒立等)不应参加,否则,有可能使子宫受压造成经血流失过多或子宫移位。

另外,女孩在经期应避免寒冷刺激和细菌感染,不要下水游泳,不要在寒冷的户外长时间活动,不要到环境不洁的地方锻炼。这些,家长应指导女孩努力做到。

大运动量锻炼时的营养

在孩子进行大运动量锻炼(包括专门训练)时,机体的消耗很大,据测算,一般每锻炼1小时消耗能量200~400千卡。在三大供热营养素中,糖类最容易产生热能,而且代谢消耗的氧较少,糖类在体内应占总热量的55%左右,脂肪应占总热量的30%左右,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5%左右。儿童少年体内糖的储备,肝糖元和肌糖元是很少的,在进行大运动量锻炼的前后都应注意摄入。

大运动量锻炼时还必须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特别是盐、钙、铁的摄入。大运动量锻炼出汗多,将身体中的部分盐分带出体外,缺盐会造成四肢无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钙和铁与骨骼、肌肉关系密切,缺钙缺铁都会影响体内代谢,降低运动成绩。维生素与机体功能关系密切,维生素摄入不足会降低机能,特别是维生素环B1、B2和维生素C直接影响着运动的成绩,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及时补充。

另外,还要注意运动时间和进膳时间的间隔。饭后不能马上进行大运动量锻炼,最好在饭后2小时再进行锻炼。饭后4~5小时营养消耗已到临界点,孩子感到饥饿,不能再进行大运动量锻炼了,应休息半个小时以上再进膳。

大运动量锻炼后孩子往往贪吃贪喝,家长一定要防止其暴食暴饮。具体地说,在孩子进行大运动量锻炼(尤其是体育比赛)时,可以提前一两天给孩子添加瘦肉、动物肝脏、鱼虾、禽蛋和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品,以增强孩子的暴发力和耐力。不要让孩子过多食用牛奶、豆浆、杂粮、韭菜、红薯等多渣或易产气的食物,防止孩子运动时出现不适。在孩子进行大运动量锻炼之后还要及时补充盐和水,如喝一些咸味较浓的骨头汤、鸡汤。

儿童少年在郊游时应该随身带上一些高蛋白、高热能的食品,如鸡蛋饼、豆腐干、火腿肠、卤肉,孩子的营养消耗快,当他们自己感到疲劳饥饿时就可以补充吃进东西了,当然更不能长时间的干渴,要及时补充水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