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儿心理发育特征

少儿心理发育特征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辨自身左右。对孩子来讲,语言首先是智力发育的重要标志。一个大脑发育不全的病儿往往都有语言障碍。口头语言阶段又分为3个小阶段,即婴儿期为语言发育的准备阶段;幼儿期为语言初步发生阶段;学龄前期是熟练把握语言阶段。正常发育的4岁的儿童已经能使用1500个字,5岁时使用3000~4000个字。儿童的年龄、个性特点、智力发育以及观察力、注意力等都可影响儿童的记忆力。

1感知发育特征

感知,即感知觉,具体来说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感觉是对物体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整个物体的认知。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感觉和知觉。

新生儿的视、听、嗅、味、触觉等已有初步形成,并有许多原始性动物反射,如吸吮等,有些简单的感知。出生3个月左右就开始选择人。半岁时能用特别的微笑、发声和哭闹来表示自己对母亲的依恋。1岁时开始出现了知觉。幼儿时期对外界的理解主要取决于主体的情绪状态。他们对形与色的感知有所分化,对形状及大小的辨别相当正确,而对线的判断则较晚;能准确区别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皮肤能辨别物体的软、硬、冷、热等特性;能够把同样颜色或同样图形的积木聚集在一起。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初步发展起来。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辨自身左右。4~5岁时已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概念;5~6岁时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

童年期和青春初期儿童的感知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成熟,观察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可以对周围的人和事提出异议,但常常是带有感情、表情去把握对象,由于感知对象的局部和全体不统一,他们很难把局部作为全体中的一部分去感知,往往凭直觉,综合、分析力较差。此时正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正确地认识感知对象,正确地评价感知对象,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周围客体,让孩子从小能辨别真善美,不要让孩子形成错觉。

2语言发育特征

对孩子来讲,语言首先是智力发育的重要标志。一个大脑发育不全的病儿往往都有语言障碍。语言按其表现形式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两种。一般从出生至学龄前期是口头语言的发展阶段,学龄期才开始书面语言。口头语言阶段又分为3个小阶段,即婴儿期为语言发育的准备阶段;幼儿期为语言初步发生阶段;学龄前期是熟练把握语言阶段。

一般来说,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一整套完整的发声器官,包括喉、声带、舌、口腔、唇。孩子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即开始了发声,这就是语言的开始。1岁左右开始会说各种有意义的单词,如“吃”、“不”、“怕”等。大多数孩子能够在幼年至学龄前期自由地掌握和运用许多单字、词汇和语句。正常发育的4岁的儿童已经能使用1500个字,5岁时使用3000~4000个字。

语言的发展不仅仅是由孩子理解和运用词汇及语句数量决定的,许多方面取决于其内容和性质。2~3岁时基本上是使用名词,随后逐渐地出现了动词、形容词、代词等。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使用语句了,5~6岁时就应该使用复杂的句子了。对字词义的解释和对图片的解释方面,孩子也是逐步发展的。3~5岁的孩子能确定物体的用途,如房子——能住;玩具——能玩等,6~8岁的儿童大多能通过物体特征或用途来解释词的意义,如说扇子——是用来扇风的。以后对词义的解释则更具体、更概念化。

学龄儿童开始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加上朗读的训练,开始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使得语言更加社会化,表达能力更加完善。语言发育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极为显著,它提高了儿童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对思维、记忆、推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注意力发育特征

注意,是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现实中的一定的事物。注意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分,前者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而后者则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如电视里正在上演动画片,有个小学生想看,却没做完作业,只好打消念头,专心做作业。

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仍然占优势。随着年龄增长、活动范围扩大、内容增多,动作语言功能逐渐成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有意注意,但幼儿时期稳定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5~6岁后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集中时间约15分钟,7~10岁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后30分钟。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对任何一种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都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在学校能注意听老师讲课,集中注意力完成各科作业,就能较容易地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学习效果也好,孩子也有较多的时间休息和从事娱乐活动。家长和教师要早期培养孩子注意力。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因有意注意时间长了会引起疲劳,使孩子产生恐惧、厌倦情绪,所以要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尽量激发孩子的兴趣,尽量清除各种干扰,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对提高和稳定孩子的注意力是很有益的。

4记忆发育特征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大脑中形成暂时联系)、保持(大脑中留下痕迹)和回忆(大脑中痕迹恢复),又可分为再认和重现。再认是指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认识;重现则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可在脑中重现,即想起来了。如5~6个月婴儿虽能再认母亲,但直到1岁以后才有重现。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易记忆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情。以后随着生活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记忆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儿的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且暗示性大,常被人误认为说谎。随着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才有了有意记忆和逻辑记忆。

儿童的年龄、个性特点、智力发育以及观察力、注意力等都可影响儿童的记忆力。学龄前儿童的记忆以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运动记忆为主;小学生擅长具体形象记忆;初中生意义记忆迅速发展,抽象记忆明显提高;高中生的意义记忆进一步发展。记忆也有个体差异,有些孩子记得快,但忘得也快,因为他们的记忆力不稳定;有些孩子背记东西用的时间长,但记得较牢;也有一些孩子,他们既记得快又记得牢,有的机械记忆好,有的具体形象记忆好,有的意义记忆好,有的抽象记忆好,有的短时间记忆好,有的长时间记忆好。

记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孩子掌握生活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父母要明白自己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记忆力方面的作用,认真观察和研究孩子记忆力形成的特点,使孩子尽量形成快速的稳定的记忆力。

5思维发育特征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儿童的思维方式(或思路)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婴幼儿的思维特点与客观物体及行动分不开,不能脱离人物和行动来主动思考,如拿着衣服给布娃娃穿衣服时说“宝宝冷了,穿件衣服,省得着凉。”学龄前期儿童则以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凭具体形象引起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如学妈妈给自己梳头的形象给布娃娃梳头,学妈妈给自己穿衣的动作给布娃娃穿衣等,但还不能考虑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和进行演绎推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抽象的逻辑思维,以后又逐步学会了综合分析、分类、比较、抽象等思维方式,使思维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和判断性,进而发展到独立思考的能力。模仿是人类最直接的学习活动,要允许孩子模仿,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此外,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遇事多问为什么,家长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正确解答,这样可以激发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想像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想像是一种间接概括的思维活动。孩子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成人贫乏,但他们的想像力却十分丰富。他们可以通过讲述、画图、写作、唱歌等方式将自己的想像表达出来。1~2岁时想像处于萌芽状态,3岁后想像较多些,但仍为片断、零星的,学龄前期想像力有所发展,但以无意想像和再造想像为主,有意想像如创造性想像到学龄后才迅速发展。

6情绪、情感发育特征

情绪是指人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是较原始简单的感情,较短暂而外显。情感则为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属较高级复杂的情绪,持续时间长而不甚外显。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婴幼儿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为了自我满足,如渴了、饿了、痛了,他都会用强烈的哭叫表现出来。学龄前儿童处处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他们不停地奔跑,笑闹,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愉快。

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经常起伏变化,而且常常现出来,如受到表扬就扬扬得意,受到批评就抑郁不高兴。他们特别易激动,往往由于某件小事而情绪冲动,此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短时间内很难平静下来。到了小学低年级情绪的冲动逐渐减少,情感也比较稳定,他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掩盖自己的心情不让它表露出来,如有的为了不想让同学把自己看成是个爱哭的孩子,摔了跤也不哭泣;有的壮着胆子装作不怕打针的样子,为的是不想让同学说自己是胆小鬼。进入中学以后,情感表现更加稳定,不再动辄发怒或沮丧,偶然发火也能较快地平静下来,其兴趣已从自我转向集体,此时一些同性别的、志趣相投的儿童少年常形成小团体,他们把能得到小伙伴的青睐当成一种快乐。这时家长和教师不能硬性拆散他们,要正确地因势利导,把他们引导到认真学习、为集体做好事的正确轨道上,加强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培养明辨是非、性格开朗、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等良好情感。

7意志发育特征

意志为自觉主动克服困难以完成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出生时小儿无意志可言,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婴幼儿期开始有意行动或抑制自己时即视为意志的萌芽。年龄渐长,语言思维发展越深入,社会交往越多,在成人的教育和影响下,意志逐步形成和发展。积极的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能力方面,消极的意志则表现为依赖、顽固和冲动的品性。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等来培养孩子积极的意志,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责任感、毅力和独立性。

8性格发育特征

性格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性格具有先天性,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教育影响下可有一定可塑性。良好的性格表现在:有高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有足够的安全感、勇气、胆量和自我约束能力;有较强的适应性,善于在困难和逆境中生存;坦白、诚实、友好、随和又善于合作。儿童期的性格特征有:活泼开朗、富有同情心、没有主见等。

性格特征在幼儿期开始形成,但很不稳定,有一定自主感,但又离不开对亲人的依赖,故表现为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交替现象。学龄前期小儿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增强,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开始正规学习生活,很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满足时则容易产生自卑感。青春期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人际交往、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故家长教师和社会要关怀爱护和正确引导青少年,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

小儿性格将受着社会、学校、学庭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小儿性格的形成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民主型的父母可培养出独立性强、社交能力强的儿童;经常打骂孩子、管教严厉的父母,会使孩子性格冷酷、缺乏自信;溺爱孩子的父母则使其骄傲、自私、任性,缺乏主动性,依赖性强;教育方式不统一的家庭则使儿童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左右逢源、说谎话等两面派行为。所以在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有的学者总结了以下特点: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信心不足;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孩子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具有信念;如果孩子生活在充满和谐友爱的氛国中,他就学会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