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人的眼中,黄酒既是药引子,又是丸散膏丹的重要辅助材料,黄酒与中医的渊源从治病开始,与大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古代著名医典《素问·汤液醪醴篇》中说,以黍作原料的黄酒“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因此用这种酒在“邪气来时,服之万全”。古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症篇方剂中,用黄酒入药或作药引的约占1/3。
在治疗某些疾病的时候,医生开完药方有时会嘱咐病人,服药时需要用黄酒作药引。为什么不用白酒、啤酒而一定要用黄酒做药引呢?中医学认为,酒有通风散寒、舒筋、活血、止泻止痛、利尿及驱虫等多种功能,同时,酒还是一种引经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与酒同服能引诸药到某些经络,从而使治疗更加有的放矢。
然而,由于白酒中酒精的浓度较高,过多饮用对心、肝、肾及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加之白酒饮用时刺激较大,不善饮酒者还易出现腹泻、皮肤瘙痒等现象。因此,白酒少饮能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多饮则损伤脏腑元气。而做药引需一定的酒量,一般情况下,服中药者皆病人也,无论是何种病症,此时身体解毒功能均较健康人差,因此是不能耐受大量高浓度酒精侵害的。
而啤酒不仅酒精度较低,而且啤酒在我国早年很少饮用,因此也不适合作药引。黄酒的酒精度较低,只有15°左右,黄酒多是用糯米酿制而成,而且营养丰富。据中医记载,“黄酒味苦、甘、辛,可入药,主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肌肤、散寒湿气、养脾、扶肝、除风下气、热饮甚良。”《本草纲目》中写道:“东阳酒即金华酒(属黄酒),古兰陵也。李白所谓‘兰陵美酒郁金香’即此,常饮、入药俱良。”明代汪颖在《食物本草》中写道:“入药用东阳酒最佳,其酒自古擅名。”可见黄酒不仅是酒类饮品,而且具有良好的祛病养身作用。用黄酒做药引不仅能引药归经,而且对身体具有一定的补益、除湿、通络、活血等功效。特别是对一些因寒湿攻脾而引起的胃肠不适,用温黄酒做药引治疗效果更佳。
黄酒是以糯米、临渊酒曲、红曲等为原料经酿造而成的发酵酒。黄酒呈淡黄色,澄明,气芳香,味醇厚。黄酒属非蒸馏酒类,含酒精15%~20%,较蒸馏酒类如高粱酒,烧酒等为低。黄酒中还含有麦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类(如氨基酸)、酯类等。
中医学认为:黄酒性大热,味甘辛。功能“行药势……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热饮之甚良。”
中医中药用酒炮制药材历史悠久。相传夏商时代已将酒用于中药炮制,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药材的“酒煮”“酒浸”的记载。近现代酒制药材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除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古人在方剂中用酒(如瓜蒌薤白白酒汤)或使用酒与水煮汤剂历史久远。如汉代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炙甘草汤的煎法用酒七升、水八升;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的煎法用酒水各六升;《金匮要略》中:芎归胶艾汤的煎法用酒三升、水五升等都属于在补阴补血剂中加酒以通药性的实例。
古今用中成药以酒为引者颇多。古方如薯蓣丸、肾气丸、天雄散、侯氏黑散等,或“酒服”或“温酒调服”。后世方如活络丹、九分散、疏筋丸、七厘散等都可用黄酒送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中药成方制剂中有25种成方制剂需要药引,其中如小活络丸、马钱子散、妙济丸、活血止痛散、跌打活血散等10种药引是黄酒。中药处方中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据统计有70多种药酒需用黄酒作酒基配制。
临床实践证明,药引是根据治疗需要,为增强药物疗效与药物配合使用的物质。其中不少是普通食物,如生姜、盐、葱白、红糖、黄酒、白酒等。服用腰痛宁胶囊以黄酒为引,就是要达到增强药物疗效的目的。腰痛宁胶囊方由《急救应验良方》九分散加味而成。处方组成是:马钱子粉(调制)、土鳖虫、麻黄、乳香、没药、川牛膝、全蝎、僵蚕、苍术、甘草等。功能温经通络,疏散寒邪,消肿止痛。服用腰痛宁胶囊以黄酒为引,即用黄酒兑少量温开水送服;黄酒行药势以促使药物直达病位;通血脉以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矫臭以祛除药物不良气味,有利于药物发挥疗效等作用。确实是不可缺少的药引,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近代研究证明:马钱子含有生物碱;苍术、乳香、没药等含有挥发油;僵蚕、全蝎、土鳖虫等具有特殊气味。服用腰痛宁胶囊用黄酒为引,确能增加药物的疗效,也能矫正其不良气味,同时可养脾气,护胃气,可谓是一举多得,不容轻视。
黄酒的药引子功效,在多味中药组成方剂中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专家提示
黄酒作药引有妙用
归纳起来,中医偏爱黄酒作为药引子的原因大体如下:
黄酒的酒精含量比较适中,可溶解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以在体内发挥药用。
黄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性质此较温和。相比白酒性烈、酒精度过高,而果子酒又含有机酸等物质,不宜与药物配伍。啤酒的酒精含量太低,溶解不了药物。
中医以黄酒作为药引子,要使其引导、向导,战胜疾病,亦吸取民间使用黄酒作药引的丰富的有效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