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炎理虚宜通运为补
慢性胃炎迁延日久,有虚是其必然性。“胃以通为补,脾以运为补”,治胃虚当以“通补为宜,守补为谬”。疾病进入以虚为主的病理阶段,不是中阳虚寒,气不温运,便是胃阴匮乏,脾不释津,故理胃虚当先分辨阳气虚还是阴津虚。阳气虚多中阳受损与寒凝气机并存,平素中阳不足,每因受寒、劳累、饮食不慎而诱发,中气不能斡旋,气滞血瘀,治当甘补温运,扶阳通滞;阴津虚多为湿热内蕴伤阴,或胃腑土燥津伤,先伤胃阴继伤脾津,脾不释津,致胃腑阴津匮乏,络脉涸涩,阴虚与胃络凝淤相兼,治当滋通并用,滋阴释津,通降散淤。
(二)萎缩性胃炎宜甘润为补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满”“嘈杂”“胃痛”等疾病范畴,古代经典医籍对其病机论述较多。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指明了该病多与饮食不节有关。《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言:“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宜。”指出了其生理特性;又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提出了该病与气机失调的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其病反复缠绵,患者多数心情抑郁,情志不畅;况郁久化热,更灼胃阴,而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必赖胃阴的濡润方能行使。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阴不足之证比较常见,而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阴津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濡润为主,以养胃阴。本病出现胃阴不足之证时,其病情多较深重,难以速复,治当缓图,处方常以益胃汤、麦冬汤、沙参麦冬汤等化裁,常用药如南沙参、北沙参、芦根、石斛、麦冬、百合、玉竹等甘寒柔润之品,若阴液不复可加乌梅、白芍、甘草以冀“酸甘化阴”。然而,遣用大量滋阴养津之品,势必药黏腻胃腑,呆滞气机,使胃腑不通,受纳不能。而滋阴的目的在于充养胃气,不可大量壅堆,必须在滋阴药中少佐理气和运、醒脾消导之品,以避其弊。如在养阴药中加入扁豆、姜半夏、生谷芽、生麦芽、鸡内金、佛手花等,以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此外,还注意在养阴益胃药中少用黄芪、白术等甘温之品,以期阳生阴长。
(三)慢性浅表性胃炎宜清补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具有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特点。根据临床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痞”“嗳气”“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生与患者的精神情志和饮食因素密切相关。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竞争激烈等因素导致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而横逆犯胃,复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日久郁而化热,致肝胃郁热。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恣食肥甘辛辣、嗜好烟酒以及饥饱失常均可导致湿热痰浊壅塞脾胃;或脾胃受伤,生湿化热,湿热中阻,若久可灼伤胃阴;湿邪亦可损伤脾胃阳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玄机原病式·吐酸》言:“酸者肝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固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烦渴呕吐,皆热证也;其吐必酸,为热明矣。”
因此,慢性浅表性胃炎在日常的调养中宜用清补之法,寓补中有通,通中有补,切不可一味温补,或一味滋补,前者助热上火,后者滋腻伤胃,助湿生热。
(四)功能性消化不良宜以疏为补
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胃胀不适、早饱,或餐后上腹部饱胀感,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烧心、腹泻、便秘等。上述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明显的器质性疾病致消化不良外,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痞满”“腹胀”范畴,病变部位在胃,多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饮食不节,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痞滞不通所致。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常会有紧张焦虑的心理负荷,身体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日久则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横逆克犯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
因此,疏肝解郁、补气健脾为调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佳方法。多选择补而不腻,补中有通,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药品、食品,如淮山药、茯苓、生麦芽、薏苡仁等。研究显示,舒肝健胃的药品能增强胃的运动功能,有加速排空作用;促胃肠运动作用,为M-胆碱能反应系统兴奋药,增强结肠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加胃排空;有效协调胃肠道收缩功能,促进胃肠道运动的作用。
(五)胆汁反流性胃炎忌温补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嗳气”“泛酸”等病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常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肝胆气郁,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所致。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肝胆气郁,脾气虚弱,胃失和降,属虚实夹杂之证。
疏肝利胆、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为主要调养治法。多选择补而不燥,补中有通,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药品、食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以上调养之法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利胆作用;可抑制胃肠痉挛,并促进胆汁排泄,保肝利胆;调节胃酸分泌、抗溃疡形成,降低胃液总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肝功能,调节胃肠道自主神经,促进胃肠平滑肌运动;可促进胃黏液分泌,提高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增强胃黏膜-黏液屏障;有促进胆汁分泌、拮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可促进胃排空,调节胃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最忌讳滥用温补之法,否则,容易导致口苦口干,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干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目红肿等病症。
(六)消化性溃疡宜温补
所谓溃疡,就是皮肤或黏膜上的糜烂。譬如烂脚、口疮等,都是溃疡的一种。如果在胃或十二指肠上有一小块发生糜烂,形成一个凹下去的圆形疮面,那就是溃疡病了。发生在胃部的叫“胃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壶腹部的叫“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病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嗳气、反酸、灼热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在胃肠局部有圆形、椭圆形慢性溃疡面。
溃疡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心痛”“吐酸”等范畴。民间多称为“心口痛”“胃痛”“饥饱痨”等。消化性溃疡多数表现为脾胃虚寒而致胃脘隐痛,喜按喜暖,得食痛减,泛吐清水,乏力神疲,四肢欠温,纳少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软弱等虚性寒性的病症。治疗宜以温阳健脾,益气和胃为法,切忌过用清凉阴寒、滋腻滑肠之品,如生地黄、玄参、枸杞子等。否则,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进而加重溃疡面的损伤,甚或导致胃出血、呕血、便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