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食同源,是“药”是“食”

药食同源,是“药”是“食”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食同源”是说人们服用的药物和日常食用的食物从一开始就是不分开的,同时起源的。药物即食物,食物也是药物。唐朝的《黄帝内经 · 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也很好地指出食物和药物本没有区别,也就是“药食同源”的意思。很早以前,中医学中就有“药食同源”理论,即认为:大部分的食物既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也是可治病的药物。

“药食同源”是说人们服用的药物和日常食用的食物从一开始就是不分开的,同时起源的。《淮南子 · 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相传在神农时期,古时先人为寻找食物,遭受了诸多疾患、病痛之苦。当时神农氏哀悯百姓,不畏艰险地开始了“尝百草”的伟大工作,终于发现了哪些是可食用的,哪些是不可食用的,同时也发现一些食物除可充饥外,还具有减轻病痛,治愈疾病的作用。神农氏经过无数次地尝试后,就选择了那些最为安全,营养丰富的“百草”,作为人们日常果腹充饥的食物;另外一些具有某些特定功效的“百草”,按其性能,用以防病治病。所以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期,人们是没有把食物和药物划分开来的。

有关“药”与“食”的关系,《黄帝内经》中的论述相当深刻:“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其实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毒性大的药物食用量要小一些,而毒性小的食物食用量可相对大一些,以药治病,病去则适可而止;而对于谷肉果菜,则应常食,以祛病补养人体,但也不可过量食用。所以“食”和“药”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对治病症的急缓和轻重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已。“药食同源”,就是想告诉大家治病强身,保健养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身体的需要。所以人们在平时“食”“药”的选用不可太过,也不可不足,合理食用就是在养生保健。

药物即食物,食物也是药物。这样的食物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种类繁多,比比皆是,如粳米、黑米、薏苡仁、山药、生姜莲子、大枣、红薯、绿豆等。它们既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日常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又是作用温和、疗效很好的药物。唐朝的《黄帝内经 · 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也很好地指出食物和药物本没有区别,也就是“药食同源”的意思。

很早以前,中医学中就有“药食同源”(又称“医食同源”)理论,即认为:大部分的食物既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也是可治病的药物。事实上,食物和药物一样,都能防治疾病。古时,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总结出了不同食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食物和药物并不能简单地区分,它们在治疗疾病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很难将它们清楚地区分开来,这也是食疗的缘由。中医药学中有这样的一个观念,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物质都可归属到中药的范畴中。严格地说,在中医药里,药物和食物是不分家的,只要对症治病即可。

中药多源自天然材质,且大部分来源于动植物和矿物质;而人类常食用的食物,也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只是有些物质,只可用于治疗疾病,另外一些则可作为人类日常饮食中的食物,但这些食物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也可作为药物用来治疗疾病,这就形成了药食两用。但它们在食用和功用上还是有不同之处的:药物的药效强,短时间内的药用效果明显;食物的食疗则不然,虽然短期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及中药显著,但长期食用,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有一点就是,药物的治疗效果显著但一般是不可常吃的,而食物却是人们天天都离不了的。人们在日常饮食中,除了需要食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外,还会因不同食物的不同性味对人体的代谢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时间长了,食物的作用就变得很明显了。所以,我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选择食物。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饮食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可以通过不同的饮食搭配,来治疗人体的一些疾病,从而慢慢地形成了药膳食疗学。药膳食疗是将中医学知识与烹调相结合,以食物为主,药物为辅,烹调制成的具有调养效果的一种膳食疗法。这样“寓医于食”,既有日常饮食的营养价值,又可起到防治疾病、强健身体的功效。所以说,药膳是一种药物功效和食物美味兼具的特殊膳食,在让人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的同时,还可以享受食物的美味。

千百年来,历经了《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伟大著述的探索、发现,以及编纂,已在很大程度上将食物和药物融为一体了。中医学重治未病,而这关键点就是要遵循人体自然治疗的原则,因而食疗膳食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个体特性“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中国体制分类与判定》,将中国人的体质大体上分为9类。

1.气虚体质 主要症状为:气短,盗汗,疲倦乏力,舌淡红,脉弱,易感冒,病后康复缓慢等。此体质多需益气补血,多食一些有补益功效的食物,如糯米、小米、大麦、黄豆、花生、红豆等,少吃破气、耗气类的食物,如山楂、大蒜、花椒等。

2.阳虚体质 主要症状为:手足不暖,畏冷怕寒,身体肿胀,泄泻,舌淡胖嫩,脉沉迟等。此体质多需补阳益气,多食一些补阳温阳类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栗子、燕麦、核桃等,忌食性凉的食物,如柚子、西瓜、柿子等。

3.阴虚体质 主要症状为:津液亏少,口干舌燥,手足心热,易疲劳,心烦失眠,脉细数等。此体质多需滋阴清热,多食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绿豆、糯米、小麦、紫米、黑芝麻等,少吃肥腻燥烈的食物,如胡椒、生姜、白酒等。

4.痰湿体质 主要症状为:体型肥胖,口黏,多痰,渴不欲饮,容易中风、麻痹等。此体质多需健脾化痰利湿,多食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玉米、大米、薏苡仁、红豆、蚕豆等,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如糯米饭、甜食海鲜、肥肉等,酒也不宜饮用。

5.湿热体质 主要症状为:面垢油光,容易长痘,口苦口干,大便不畅,小便短黄,舌质偏红,易患黄疸,疮疖,淋病等。此体质多需清热利湿,多食一些清淡、甘平、甘寒类的食物,如薏苡仁、小米、绿豆、红豆等,忌吃一些辛辣、燥烈的食物,如辣椒、葱、姜、酒等。

6.特禀体质 主要症状为:突出特点是易过敏,常表现为先天失常、有生理缺陷、易患哮喘、花粉症、荨麻疹及药物过敏等。此体质多需滋阴补阳,缓解过敏,多食一些清淡、均衡、益气固表类的食物,如小麦、大枣、糯米、山药等。

7.血瘀体质 主要症状为:多是血行不畅,容易长斑,肤色晦暗,口唇暗淡,易患痛症,血症,脉涩等。此体质多需行气活血,多食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以求“以通为补”的效果,如黑豆、黑木耳、花生、红豆、核桃等,忌食一些寒冷的食物,如西瓜、白菜、冬瓜、冰品等。

8.气郁体质 主要症状为:多因气机郁滞而导致精神抑郁,忧虑脆弱,舌淡红,苔薄白,易患脏躁、郁证、百合病及梅核气等。此体质多需补中行气解郁,多食一些行气活血的食物,如豆制品、蚕豆、荞麦、高粱等,忌食一些辛辣物、浓茶、咖啡等刺激品,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

9.平和体质 主要症状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气血平和,精力充沛,平时较少患病。日常饮食要全面合理,吃一些补气养血、滋阴壮阳的食物,如大枣、马铃薯、核桃、瓜子、栗子、花生、大米、薏苡仁、莲子等。

《养老寿亲书》中就明确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可见药物虽好,也不如我们日常饮食中进行合理膳食搭配,调理身体不生病,来的轻松和健康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