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典音乐大师在他们生前并没有想到,他们遗留下的不朽乐声,竟成了后人的治病良药。现今的人们已经发现,圣·桑的《天鹅》能使高血压病患者的身心放松,血压下降;莫扎特的《奏鸣曲》可增强智力,提高记忆力;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能使心情焦虑、烦躁不安的人逐渐镇静安祥……近代有学者认为,听半小时松弛性古典乐曲,具有一定的催眠效果。其实,音乐疗法的历史悠久,它始于远古时代,人类最早接受的音乐是大自然的风涛倾耳,瀑布欢腾,溪水潺潺,虎啸猿啼,空山鸟语,蝉鸣蛙噪……即大自然的乐章。到距今四五千年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部落时代,便逐步发展成了自然娱乐音乐。《黄帝内经》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脾、肺、肝、心、肾”五脏及“忧、悲、怒、喜、恐”五种情志活动配合在一起,后世很多医家中出现了不少音乐疗法理论家及音乐疗法的专著,音乐治病的实例散见于各种医籍中。但音乐疗法从个别验案到广泛推广,从零星的观察到系统的研究,以至形成一门音乐与医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的学科—音乐治疗学和专门的疗法—音乐疗法,还是近年来的事情。
音乐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是肯定的。南京自然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艺术学院宋保军教授,曾对大提琴演奏治疗高血压病进行过系统观察,经常倾听、欣赏旋律优良、清淡典雅、节奏平稳的大提琴乐曲的患者,约85%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可从180~200毫米汞柱/100~110毫米汞柱下降到134~140毫米汞柱/85毫米汞柱。宋教授的导师奥斯卡曼哲身患高血压病,久治未愈,后改为由宋教授每天为他演奏大提琴乐曲,3个月后,血压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
近代神经生理学研究提示,音乐能通过其旋律、节奏、声调、音色等方面对人体产生的各种效应,来调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心理功能,中速演奏的舒缓清淡的音乐可使人心情平静,心率保持平和、稳定,上升的血压下降,紧张的神经放松,大脑皮质的功能得到改善,烦躁的情绪得以调整,这些均与音乐疗法降压的机理有关。音乐疗法降压的原理还有很多未知因素,相信随着自然医学的深入研究,会逐步得到更加透彻的阐述。
音乐疗法的运用方式分为以下两类:①主动表达法(或称参与性),由患者亲自从事唱歌、演奏乐器等音乐活动来治疗疾病;②被动接受法(或称感受性),患者通过倾听、欣赏有选择性的音乐来达到治疗效果。
从音乐欣赏的角度讲,音乐作品可以分为声乐、器乐、戏剧音乐三类。
从音乐作品的创作年代、内容性质及风格特点来讲,音乐作品可分为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三类。
音乐疗法可在病房集体欣赏,但更多的患者是在家庭接受音乐疗法,家用的音响设备、音乐磁带和CD的普及,为高血压病患者开展家庭音乐疗法提供了方便。个人欣赏可戴上耳机,放低音量,取静坐或静卧姿势,在无干扰的安静环境中欣赏、品味。每天接受音乐疗法的时间可因人而宜,一般是每天2~3次,每次30~60分钟,可连续欣赏同类的多首治疗性乐曲或歌曲及戏剧音乐。
高血压病的音乐疗法的乐曲选择应辨证挑选。肝火上炎型、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病,可选择镇静性乐曲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德彪西的《月光》、圣·桑的《天鹅》、海顿的《小夜曲》;我国民族乐曲可选听《渔舟唱晚》《平湖秋月》《汉宫秋月》等,因这类乐曲旋律优美抒情、简洁流畅、清淡典雅,节奏平稳、悠缓动听、宽广柔慢、速度徐缓、音色柔和、舒展或略带深沉,风格悠静、安详,经常倾听,有明显的降压功效。
肝风内动型的高血压病辨证施乐的音乐,基本上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型相同。
痰浊内蕴型高血压病患者可欣赏《花好月圆》《喜洋洋》《鲜花调》《雨打芭蕉》《江河水》《满庭芳》等民乐。因这类乐曲旋律酣畅,节奏明快,能愉悦情绪,解郁化痰,疏肝降压。
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患者可选择《梅花三弄》《二泉映月》《流水》《醉渔唱晚》《牧歌》《姑苏行》等传统乐曲,这类旋律清柔、节奏悠缓的乐曲有醒脑定眩,振奋精神,补益降压的功效。
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可选择《百鸟朝凤》《空山鸟语》《鹧鸪飞》《听松》《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古典乐曲,这类轻柔、细腻、秀丽、婉约、流畅的乐曲能调节神经,双补阴阳,降低血压。
各型高血压病忌听高亢激烈的兴奋性乐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