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既是社会的人,又具有生物属性,因而近年来提出了第三个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此模式中可以看出心理在疾病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因此,主张提高机体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心理活动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高脂血症的关系十分密切。
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外界客观环境,而患者的心理活动则更多地指向自身与疾病。一般说来,高脂血症及相关病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情绪不稳定:患者生病,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或焦虑,或激怒,或抑郁,或恐惧,或悲观。有的患者爱发脾气,甚至变得任性起来。男性可以为了一点小事就吵吵嚷嚷,女性多表现为抑郁哭泣。②疑虑心理:有的患者当见到医护人员低声说话时,就以为是在讨论自己的病情,觉得自己的病重了,甚至没救了;有的人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有的人对服药打针也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担心服错了药,打错了针;有的人身体某部位稍有不适就胡乱猜想。一般说来,内向性格的人,病前疑心较重的人,易受消极暗示的人和心理疾病患者等,疑虑较重。③依赖心理:一个健康人一旦生了病,就会意志减弱,被动依赖性增加。这时,患者一般变得被动、顺从、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有的表现出早年的退化性行为,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做。一向意志和独立性很强的人,此时,主见力和自信心也表现不足了。养病中,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增强,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亲友探望,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失助。④自怜心理:这是患者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哀而又怜悯自己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往往发生于痛苦的检查、患有预后不良或病情危重的患者身上。这类患者由于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降低,认为他对所处情景已失去控制力,周围对他的护助也是无能为力,因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这是与期待心理相反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要努力运用心理治疗、心理护理方法改变患者这一消极心态。否则,它对治疗疾病是极为有害的。⑤期待心理:患者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期待着迅速康复,期望生存下去。那些期望水平较高的患者,往往把家庭的安慰,医护人员的鼓励视为病情减轻,甚至是即将痊愈的征兆。当病情加重时,又期待着病重过后即将出现的好转。当已进入危重期,也期待着有起死回生、转危为安的可能。期待心理对患者说来,是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客观上对治疗和康复是有益处的。⑥孤独心理:一个人生病以后,离开了工作单位和家庭,住进了医院病房,这时或接触的人少了,或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或接触的时间极其短暂,这样就加重了患者的孤独感。总希望别人陪伴,说几句话,以得到心理上的宽慰。⑦自尊心理:患者非常重视别人对他的态度,具有比平常人更为敏感的自尊心。人生病以后,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有所动摇,自我价值感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不同程度地因失落感而受到伤害。对于患者说来,自尊是不愿屈服于疾病的自强心理,是热爱生活、与疾病作斗争所必须的积极的意志品质,应当得到支持和受到保护。⑧主观感觉异常:患者主观感觉异常表现在对事物的过分敏感。他们不仅对声、光、味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如怕嘈杂音和畏光等,对自己的体位、姿势,甚至心跳、呼吸等也十分关注,有时觉得枕头低,有时觉得被子沉。由于病情迁延,治疗需要一定过程,有度日如年之感。久卧病床者,会出现空间知觉异常,甚至会有床铺在摇晃的感受。
高脂血症不是一个单一的病种,包括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两大类,所以防治措施也各不相同。患者应认识到,高脂血症是可以防治的,不应有过重的心理负担。高脂血症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是缓慢发生的,不要以为当前没有明显不适而忽视对它的治疗。高脂血症的治疗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要期望于短期内治愈;也不要一治愈就恢复以往不良的饮食等生活方式。
高脂血症及相关患者的消极情绪对疾病的康复极其不利,所以在进行心理调护时必须给予重视。恐惧是由某种危险情景引起的情绪。一般强度的恐惧对身体危害不大,强烈的恐惧会给人带来有害的影响。为克服这种恐惧情绪,医护人员应给患者有力的心理支持,在患者可能产生恐惧情绪前,向患者介绍情况,使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给患者以积极暗示,应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表现出权威和尊严,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信赖感。
高脂血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因人而异。由于其心境持续地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典型表现为长吁短叹,愁眉不展,坐立不安,似乎将灾难临头。有的反复诉说内心的不祥预感;有的自我沉思、愣神,默默抑制痛苦的心情;有的自暴自弃,拒绝服药治疗。解除患者的焦虑情绪,首先要主动接近患者,进行有技巧的谈话,查明原因。其次,要向患者介绍有关知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增强康复信心。再次,进行一定的休闲娱乐活动,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解除无聊感,分散注意力。最后,引导患者适当发泄,倾诉积郁,医护人员应耐心、敏锐地观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医护人员在患者信赖的基础上,要及时向患者反馈各种医疗信息,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在沟通中要注意患者接受信息的情况,避免产生误解。
帮助患者树立生存的信心和勇气,调整患者的心态,重新寻找自我。向患者指出即使在痛苦中,也能发现生存的意义,人是能够承受痛苦、内疚、绝望和死亡的,关键是能正视它,战胜它,从而获得成功。缺乏生存意识是心理危机的中心问题,在干预的过程中,重建患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核心任务。
采用支持疗法,给予心理上的援助。具体做法是采取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说服、消除疑虑、再度保证等方式来帮助和指导患者分析认识他所面临的问题,给予权威性的支持,使之增强抵御能力,适应环境。有时还可通过发泄或讨论,让患者把心中的不满、委屈等讲出来,使不良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
心理危机的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干预,它涉及整个医疗系统。在心理危机的控制过程中除了医院及医护人员因素之外,还要注意对患者接受外界信息的有效控制,如家庭成员不良情绪的传播,亲属及朋友言语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刺激,经济因素的困扰等,以防刚刚缓解的危机再度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