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致新治疗乙肝的经验

李致新治疗乙肝的经验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4年4月12日初诊,患乙型肝炎4年,先后住院2次,经服西药、中草药,症状时好时坏,肝功能反复异常。半年后复查乙肝两对半稳定,随访2年无异常变化。李老根据辨证自拟活动期经验方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李老在治疗中同时强调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做到补而不壅,滋而不腻,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实为治疗乙肝的原则。

李致新,男,江西东乡县人。从业于东乡县中医院,行医 60余载 ,探索岐黄 ,钻研仲景学说 ,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学验俱丰,特别是治疗乙型肝炎独具特色,主张要注意药物的偏性,提倡“三慎一要”等学术思想。

李致新治疗乙肝的经验方:

◇活动期:柴胡8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虎杖15克,薏苡仁15克,板蓝根12克,山药12克,黄芪12克,鸡内金10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

◇稳定期: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淫羊藿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女贞子15克,山药12克,郁金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丹参12克,鸡内金10克,薏苡仁15克。

◇活动期症状:湿热之邪较盛,见神疲乏力、纳差等症状,肝功能检查异常。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益气活血。

◇稳定期症状:湿热疫毒之邪已去,症状已改善,肝功能检查正常,乙肝两对半检查为小三阳。此阶段正气未复,随时有复发可能。治疗以益气滋阴为主,佐以活血解毒。

加减:疫毒甚者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半枝莲;巩膜黄染者加茵陈、田基黄;两胁隐痛者加川楝子、橘叶、延胡索;有瘀血者加泽兰、三七、红花、桃仁;早期肝硬化者加鳖甲、穿山甲、三棱、莪术;脘腹纳呆者加绿萼梅、玳玳花;胀满甚者加木香、砂仁、豆蔻、厚朴;食欲不振者加炒山楂、炒谷芽、炒麦芽;肝阴虚者加黄精、枸杞子;肾阳虚者加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齿衄者加白茅根、茜草、牡丹皮。

李老认为乙肝的治疗要“三慎一要”。

清热解毒,慎用苦寒:乙肝的主要病因是湿热疫毒,治疗上常以板蓝根、白花蛇舌草之类清热解毒,佐以山药、薏苡仁健脾。由于乙肝病程长,病机属正虚邪恋,而黄连、龙胆草等过于苦寒药需慎用,以防寒凉败胃。

理气化瘀,慎防伤正:乙肝久病入络,气机郁结,脉络瘀阻,气血宣通不畅,治疗常以柴胡、郁金、丹参、赤芍理气活血化瘀,由于活血化瘀贯穿于始终,久用或过量需佐以黄芪、太子参益气,以防伤正。

滋补肝肾,慎防壅中: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攻伐太过或久病必致肝阴不足,治疗常以白芍、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肝阴,佐以绿萼梅、玳玳花理气醒脾。熟地黄、阿胶等药物过于滋腻,故要慎用,以防壅中。

治疗要坚持守方,不急于求成:乙肝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要使HBeAg和HBsAg转阴,治疗需要较长时间。所以要着重于稳,药味要平淡轻灵,药量宜小剂缓进,坚持守方,不可操之过急。

病案举例:陈某,男,34岁。1994年4月12日初诊,患乙型肝炎4年,先后住院2次,经服西药、中草药,症状时好时坏,肝功能反复异常。近1个月神疲乏力,面色晦暗,纳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600U/L;乙肝标志物检查:HBsAg(+)、HBeAg(+)、抗HBc(+)。诊断为乙型肝炎(活动期)。治以清热解毒,佐以益气活血。处方:柴胡8克,赤芍、郁金、当归、虎杖、鸡内金各10克,板蓝根、黄芪、山药各12克,蒲公英、薏苡仁各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3个月,疲倦乏力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标志物检查:小三阳。予稳定期方加减。处方如下:

黄芪20克,白术、白芍、当归、郁金、淫羊藿、丹参、鸡内金各10克,太子参、女贞子、薏苡仁、山药、白花蛇舌草各15克。每天1剂,连服3个月,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标志物检查:抗HBs(+)、抗HBc(+)、HBsAg(-)、HBeAg(-)。半年后复查乙肝两对半稳定,随访2年无异常变化。

李老认为,乙肝病因是湿热疫毒,病位在肝、脾、肾,病机是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侵入,正邪相搏,久而导致脉络瘀阻,脾肾两虚。主要特点是湿热胶结,虚瘀并存,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李老根据辨证自拟活动期经验方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所用药物中虎杖、白花蛇舌草、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对乙肝病毒有吞噬抑制作用,并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柴胡、当归、赤芍、丹参、郁金、鸡内金理气活血,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抗纤维化,防止肝硬化;黄芪、白术、太子参、薏苡仁、山药益气健脾;白芍、女贞子滋养肝阴;淫羊藿温肾阳。诸药合用有调整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护肝细胞,加速病灶吸收和修复的作用。

李老在治疗中同时强调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清热利湿不能过于苦寒,理气活血不能过于燥烈;苦寒伤胃,温燥伤阴,峻烈伤正。而补脾益气,滋养肝阴亦要有分寸,过早则邪留不去,闭门留寇;滋养肝阴太过,则腻而壅中。因此必须做到补而不壅,滋而不腻,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实为治疗乙肝的原则。

[参考自:梁国川.李志新老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J].新中医,1999,8(5):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