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建华治疗乙肝的经验

董建华治疗乙肝的经验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老认为,乙肝以正气亏虚为主因,又常以饮食不洁、劳倦过度或情志不遂为诱因,常相兼为患。适用于乙型肝炎急性期过后所致的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半年前患急性黄疸性肝炎,经住院治疗好转。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化验检查HBsAg一直为阳性,其他指标基本正常。两方交替使用,并随症加减,调理3个月余,肝于肋下已不能触及,化验HBsAg转阴,其他指标亦无异常,诸症均不明显。

董建华,男,上海青浦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年曾拜上海名医为师,襄诊七年,尽得其传,此后即悬壶上海济世,后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学报》主编,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局保健医师。董氏临床擅长内、妇、儿科杂病,对脾胃病和急性热病研究尤深。

董老认为,乙肝以正气亏虚为主因,又常以饮食不洁、劳倦过度或情志不遂为诱因,常相兼为患。临床表现多为右胁部或两胁疼痛,腹胀,纳差,呕吐,倦怠乏力,乃至出现黄疸之症。依病情发展和转归分为初、中、末3个阶段及四期,即湿热蕴毒期、气血瘀滞期、脾气亏虚期及肝肾阴虚期。总的病机是邪侵正虚及正虚邪恋。初时,邪毒入侵,表现为湿热蕴毒之象;日久,湿邪久恋,必凝滞气血,终成气血瘀滞之证,末期,湿热毒邪留恋不化,久踞肝脾,肝失条达而郁结,脾失健运而益虚,肝脾久病耗血伤阴,肝肾阴虚之象终现。在治疗方面以清热利湿解毒、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扶正及滋肾养肝益阴为四大法则。

清热利湿解毒法

适用于乙型肝炎初起之湿热蕴毒期。症见:胁痛,口苦而黏,脘痞泛恶,面垢甚则发黄,溲黄,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基本方:龙葵、虎杖、板蓝根各15克,茵陈、车前子(包)、滑石各10克,通草6克。

方中龙葵、虎杖清热利湿解毒,配茵陈利湿退黄,板蓝根清热解毒,另用车前子、滑石、通草利湿于下,从小便而出,正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此方重点攻邪,以期达到邪祛安正的目的。

加减:肝经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湿热重者加藿香、佩兰、苍术、白术、黄柏,毒邪盛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

理气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乙型肝炎急性期过后所致的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症见右胁或两胁胀痛,情志波动后加重,或呈刺痛,痛处固定,甚则胁下可触及痞块,舌暗有瘀斑(点),脉弦涩。

基本方:柴胡、枳壳,鳖甲(先煎)、香附各10克,青皮、陈皮各5克,赤芍、白芍各15克,川芎6克。

方中柴胡、枳壳、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解郁止痛;香附为气中血药,理气兼活血;鳖甲、川芎、赤芍、白芍活血柔肝,化瘀散结,消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效。

加减:气滞明显加川楝子、木香;瘀血重者加当归、三棱、莪术,痞块坚硬而痛者加干蟾皮、穿山甲、牡蛎

健脾益气扶正法

适用于病久脾气亏虚,精微不化之证。临床见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少或不思饮食,甚或大便溏泄,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基本方:党参、黄芪、仙鹤草、十大功劳叶各1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

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合之健脾益气,使脾运而精微化生,鼓舞正气,祛邪于外;仙鹤草、十大功劳叶为董老常用对药,特点为补气而不助火。

加减:脾虚而痰湿盛者加陈皮、半夏;大便溏泄者加白扁豆、木香、砂仁;脾气下陷者加升麻、干荷叶。

滋肾养肝益阴法

适用于乙型肝炎后期,病情迁延不愈,日久耗伤肝肾之阴。症见肝区隐痛,劳则加重,腰膝酸软无力,伴头晕耳鸣,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方:生地黄、熟地黄、桑寄生、女贞子、墨旱莲、八月札、绿萼梅各10克,五味子5克。

方中生地黄、熟地黄、桑寄生填精补肾;女贞子、墨旱莲养阴和血;八月札、绿萼梅柔肝和络;少佐五味子敛阴柔肝。全方合之则肝肾之阴并补。

加减:阴虚内热,盗汗潮热者加牡丹皮、地骨皮;口干渴明显者加天花粉、芦根;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加垂盆草、鸡骨草。

病案举例:

例1:王某某,男,37岁,1989年4月10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患急性黄疸性肝炎,经住院治疗好转。近1周来又出现肝区疼痛,口苦而黏,恶心欲吐,小便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化验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滴度1:400),谷丙转氨酶32U/L。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中医辨证属湿热蕴毒。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处方:板蓝根15克,龙葵、虎杖、茵陈、半夏、黄芩、柴胡、滑石各10克,竹茹、栀子、通草各6克。

照上方服用20余剂后,湿热之邪大减,诸症均有改善,化验除HBsAg仍为阳性外,其余均转正常。继续巩固调理,经近3个月的治疗,HBsAg终于转阴,随访半年,病未见反复。

例2:孙某某,男,54岁,1989年2月23日初诊。患者患慢性迁延性肝炎3年余,经常右胁隐痛,痛处固定,时呈刺痛,面色青灰不泽,舌暗有瘀点,脉弦涩。化验检查HBsAg一直为阳性,其他指标基本正常。查体:肝肋下3指,质稍硬,有压痛,前胸有两处蜘蛛痣。辨证属瘀血阻络,肝脉失和。治当活血化瘀,疏肝止痛。处方:柴胡、香附、当归、川楝子、鳖甲(先煎)各10克,赤芍、白芍各15克,三棱、莪术、延胡索、干蟾皮、青皮、陈皮各6克。

上方化裁共进30余剂,肝下缘已回缩至胁下1横指,硬度减轻,HBsAg虽仍为阳性,但滴度已有下降。但见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等阴伤见证,为病久不愈,损及肝肾,治用滋肾养肝益阴之法。改处方如下:

生地黄、熟地黄、桑寄生、女贞子、墨旱莲、麦冬、八月札、绿萼梅、川续断、赤芍、白芍各10克,五味子5克,青皮、陈皮各6克。

两方交替使用,并随症加减,调理3个月余,肝于肋下已不能触及,化验HBsAg转阴,其他指标亦无异常,诸症均不明显。

[参考自:田海河.董建华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经验[J].新中医,1992,24(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