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性同构”的理论框架

“道性同构”的理论框架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道性同构”的理论框架老庄生态美学范式“道性同构”的理论框架,是以老庄生态哲学“返朴归真”思想为基础、“天人合一”思想为终极旨归的,其构筑范式的原发点与支撑点得益于对“余氏命题”的解读、生化与拓展。
“道性同构”的理论框架_回乡之路寻皈审

第四节 “道性同构”的理论框架

老庄生态美学范式“道性同构”的理论框架,是以老庄生态哲学“返朴归真”思想为基础、“天人合一”思想为终极旨归的,其构筑范式的原发点与支撑点得益于对“余氏命题”的解读、生化与拓展。余潇枫在针对当下境况探讨如何构筑当代人的“人格之境”时指出:“人格、伦理、价值等是与人的生命所不可分离的精神特质。如果说‘上帝’代表着价值生命中对‘应然世界’的追求,‘牛顿’代表着价值生命中对‘必然世界’的追求,那么在‘上帝’与‘牛顿’之间的‘适然世界’则是价值生命所真正值得追求的人格世界。……人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是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寻找立足点,即只能不断地在‘应然’与‘必然’的对立中,统一两者,实现自我,达到一个符合历史规定和人的生成状态性质的‘适然’状态以发展自身。”[41]从而导出著名的余氏命题——“人,活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它为当代人寻求新的生存境界提供了全新的视域。余潇枫指出:“‘适然性’是人的价值生命的追求与实现的根本特性之一。具体地说,‘适然’是一个与‘本然’和‘应然’相对应的概念。‘本然’强调的是世界的自在性、客观性、必然性,‘应然’强调的是世界的自为性、主观性、或然性,‘适然’则是‘本然’与‘应然’二者矛盾的辩证统一。‘适然’重视的是相对于人的合理性和‘属人世界’的真理性。在人所面对的多重世界中,‘本然世界’是一个客观自在的自然世界,是科学世界所依据的本体世界;‘应然世界’是一个人的主观世界,是宗教世界所依据的本体世界。”[42]在余潇枫这里,老庄“返朴归真”与海氏“诗意栖居”所孜孜追寻的境界则是“适然世界”。因为,上帝不愿意看到凡人活在贫穷的“应然世界”里,而牛顿发明科学的本意也不是让世人活在精神匮乏的“必然世界”里。简而言之,上帝不会昭示人类拒绝适度的现代化,而牛顿也不愿意看见人们误入没有诗意的机械世界里。诗性与知性是当代人不可缺一的生存元素,只有当诗性与知性际遇并融合时,“诗意栖居”才能成为现实进而臻及具有当代意义的“天人合一”审美生存境界。这就是构筑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的本旨与思维向度,也就是“余氏命题”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