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性同构”范式整体观视野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想是“天人合一”,无论是老庄将“合”的根源追溯到自然无极衍化的宇宙之道中,还是儒家将“合”的精神落实到人的道德实践层面上,两者都相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内在关联。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思维还表现为把生命理解成一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动态生成过程,一切事物都在这个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中彼此转换、创生与衍化,世界由此成为一个“惟恍惟惚”、“微妙玄通”,浑然为一的整体。在《周易》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相生相成为六十四种生命迹象,每一卦都包含着向其他生命情态转化、创生与衍化的动态生成过程,生命在彼此包含与转化中构成动态的整体。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生成观,揭示了自然万物创生、衍化的无限性以及其根据是事物的和合之道的自然法则与生态精神。深层生态哲学先驱、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A1fred North Whitehead)认为,事物是处于持续摄入他物和被他物摄入的动态过程中的“现实事态”,通过摄入关系,每一个现实事态都将其他事态包含在自身之内并被其他事态包含,从而形成一个普遍关联的宇宙。海德格尔则将生命追溯到“天地人神四方游戏”的“诗意栖居”境界中。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的《周易》和老庄思想还是怀特海和海德格尔,其哲学思想与生命情怀都是整体的生态观,保持并充分展现了自然天性的本初之美。他们共同的有机整体生态世界观认为,存在是在众多关联中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封闭静止的实体,关系不仅是指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更是生命创生与衍化过程的内在联系,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通过这种普遍的内在关系而生成;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决定着部分的形态和功能,而每一部分则支持着整体生命的存在。总之,整体性有着尊重个体生命生存与审美价值和超越部分之和的内涵与属性,为存在赋予整体性的是生命自我创生、自我衍化、自我完善的有机生成能力。只有通过诗性直观的整体性思维,“人性”才能接近“天道”也即通向存在的至美境界。
整体论思维方式意味着人超越当下时空维度而成为历史与全部维度世界的在场者,并且把世界当作自身映像着整体的部分而展开诗意直观的审视,从而审视自然、人文、心性“三位一体”大生态整体之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也同样表明,世界作为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有机整体是无法被抽象与分析手段所穷尽的,整体具有高于部分累加之和的特性,这是一种无法被概念抽象与科学分析解释的生命力,它如同无极衍化、空寂独立、能促成万物和合共生而又大象无形的“道”,其品性是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非凌驾于或外在于部分之上却能渗透于一切生命活动之中的“玄德”与“至美”。人拥有这种“玄德”与“至美”就能通过走进自然而走进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理解自身世界而理解宇宙世界,从而为“道性同构”预留了构筑范式可能的空间,使从“返朴归真”出发通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一种现实的审美生存境界。将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人的心性生态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和共同的生命法则,是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的基本向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