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模式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后,武义唐风温泉开始正式对外开放,用于面向大众的旅游养生业。“武义温泉生态游”旅游品牌形象逐步树立,温泉旅游成了武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沸点”。
生态旅游模式_回乡之路寻皈审

二、生态旅游模式

武义县充分利用本地自然禀赋和人文禀赋,在确保生态良性循环、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以生态为主色调的,融温泉养生、山水观光、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温泉:生态养生旅游。武义县温泉养生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天授年间。唐朝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武义修道行医时发现武义城北的壶山温泉,并利用温泉沐浴以治疗和预防关节炎、颈椎病、风湿痛等多种疾病,以及用于润肤抗皱养颜、缓解疲劳等养生。由于叶法善有着精湛的医术和养生法,后被招进皇宫成了五代皇帝御医,遂将武义壶山温泉治疗术和养生法在长安华清池发扬光大。

1998年,时任武义县长的金中梁出版了《寻找新沸点》一书,全面介绍了武义温泉的储量、特点、功效以及开发前景等,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积极反响。继后,武义唐风温泉开始正式对外开放,用于面向大众的旅游养生业。经过十年的发展,武义县成功开发了温泉养生旅游项目,兴建了唐风、清水湾、明招等多家以温泉养生为特色的高星级宾馆。“武义温泉生态游”旅游品牌形象逐步树立,温泉旅游成了武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沸点”。温泉开发,打开了武义县旅游通向外界的一扇“窗”,架起了“浙中绿岛”连通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桥梁。2006年年底,武义县提出了“旅游富县”发展战略。2007年7月3日,武义县出台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同年10月,成功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中国武义县温泉节”。2009年,武义县提出“打造中国温泉名城、构筑东方养生胜地”总体目标,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同年武义县被授予“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的称号,同时被命名为“国际养生旅游实验基地”。

——历史名村:生态休闲旅游。一个古村落就是一部生态文明的发展史,武义县郭洞村的发展充分阐释了村落与自然生态的依存关系。郭洞村不仅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更重要的是这个村的后山还保留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至今生机勃勃地耸立着大量树龄在一千年上下的红豆杉、银杏树、枫树、栎树、针叶松等珍稀古木。一千多年前,郭洞村建立初始,人们发现后山满是乱石,很容易坍塌。山上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整个村庄就可能被毁掉。所以,郭洞祠堂主拟定了乡规民约:无论谁砍了山上一棵树,给予砍掉一只手的处罚。[7]这块禁令石碑至今还立在村头,它是郭洞先民早期的生态保护制度。这一带有浓厚宗族色彩的严厉村规一代一代沿袭执行,久而久之成了广大村民的自觉生态意识。所以,这一原始森林和古村落才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由此可见,村庄与自然环境是和合共生的,破坏了自然环境就等于破坏了人的生存环境。郭洞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郭洞精神”。因此,郭洞村以“生态”、“人文”兼备双优的条件,被选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武义的另一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俞源,被称为“太极星象村”,是明朝著名国师刘伯温根据天体星象排列规律设计而成的,无论是村落建筑布局、庭院朝向、照壁安排、水井错落,还是溪流走向、桥梁跨度、水坝定位、植树方位和树种选择等等,都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安居乐业的人文特征。

——下山脱贫:生态观光旅游。武义是山区县,境内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有101座,贫困人口集中的南部山区,有8万人居住在贫困山区,其中有4万人生存环境特别恶劣,发展环境特别艰难。1994年,武义县在全国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的扶贫之路,目前全县已有353个自然村15355户4. 7万人搬迁下山,占全县总人口的1/7,占南部山区人口的41. 2%,下山农民就业转移率达70%以上,人均年收入增加十几倍,实现了“下山三五年胜过山上五百年”的快速发展。山民下山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促进了生态建设。上千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贫困山区农民靠山吃山,砍伐林木是其主要经济来源。而大多数山区由于山高坡陡土薄,育林十分困难,自然恢复更为缓慢,这样就形成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为了改善山区农民的交通条件,政府支持乡村修路,不但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实施下山脱贫的初衷是解决山区群众生活困难,结果却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山民搬迁下山后,武义县实施了“高山绿化”工程,先后退耕还林2500亩,宅基复垦1700亩,发展经济林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取得了下山致富和生态保护共进共赢的效果。同时,利用山区的生态、地理地貌和民族风俗成功开发了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黄山畲族风情村和清风寨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

牛头山主峰海拔1560米,为浙中第一峰。据调查,牛头山拥有植物439种,野生动物265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8种、动物36种,并保存有大量的古树。2003年,牛头山村民下山脱贫后,150平方公里的牛头山成了无人居住区,那里的绝顶云海、奇峰异石、飞瀑深潭等景观让城市人流连忘返。武义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引民资投入1亿元建起了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

1997年,柳城畲族镇荷叶山头村整体搬迁下山,荷叶山头的植被、水源等生态环境得到很快的恢复。2002年,乡村生态游热潮兴起,荷叶山头村村民潘昌林投资100余万元开发小黄山景区。景区集吃畲家土菜、干农家活、赏畲乡风情、观小黄山奇松怪石为一体,独具生态乡村游特色,深受游客青睐。

武义下山脱贫“保绿促旅”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贫困山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引起了国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联合国的充分认可。据报道[8]

1994年,武义在全国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的扶贫之路,目前全县已有353个自然村15355户4. 7万人搬迁下山,占全县总人口1/7,下山农民就业转移率达70%以上,人均年收入增加十几倍,实现了“下山三五年胜过山上五百年”的快速发展。

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习近平、张德江等领导的充分肯定,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范例”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10年》画册,入编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地球峰会”的交流材料,作为典型在2004年5月的“全球扶贫大会”上作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