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宫颈癌疫苗的“身世”,不得不提及科学家为缉拿宫颈癌的真凶所做的诸多探索与努力。科学家发现与宫颈癌走得最近的因素是性行为,因而很早就怀疑某些微生物作案的可能。最先进入研究人员视野的疑犯是单纯疱疹病毒,这种病毒确有一定的致癌性,且在宫颈癌标本中有一定的检出率,但有关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不支持这一观点。接踵而至的其他疑犯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衣原体等,至今未发现有力的证据。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就是距今约10年前,一种称为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微生物(英文缩写为HPV)浮出水面。这种病毒是一个大家族,目前确定的型别约有80余种,其中的16型和18型与宫颈癌的关系最为密切。几乎所有宫颈癌组织标本中都有HPV的踪迹(检出率高达99.7%),其中16型占50%,18型占14%,成为所有型别中的两家致癌大户。另外,国内女性尚与52型、58型病毒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HPV的型别还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有瓜葛,16型最易造就的是鳞癌,18型引起的则以腺癌为多。至此,科学家锁定HPV病毒就是祸及宫颈生癌的“主凶”,其感染为女性与宫颈癌结缘的必备条件。换言之,如果你的宫颈活体组织中查出了HPV病毒,特别是为16型、18型或52型、58型,表明你就成为了宫颈癌高危人群中的一员,意味着你的一生中某个阶段极有可能与它“狭路相逢”。
“主凶”被缉拿,预防的思路也就应运而生。不妨设想,如果设法切断HPV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就能有效地保护宫颈了吗?而且“主凶”是一种病毒,疫苗应该是最有用的武器。于是,美、英、法等多国研究人员相继投入了研制宫颈癌疫苗的“世界大战”中。迄今为止,可谓捷报频传,福音不断。
率先是一种叫作嘉德西尔(Gardasil)的宫颈癌疫苗由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制成功,并已获准在美、英以及澳大利亚等地上市,防癌有效率达到100%,即使只接种1次有效率也达到97%。同时还能对抗6型和11型病毒,此两型病毒是90%的尖锐湿疣之病原体。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紧随其后,所研制的疫苗(Cervarix)同样能够百分之百地抵御与16型、18型病毒相关的宫颈癌前病变。法国科学家尤其可嘉,他们研制出了针对16型与18型病毒导致的子宫颈癌的治疗性疫苗,这两种治疗性疫苗能使近70%的宫颈癌患者“有惊无险”,应用前景令人振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