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胶的考证
阿胶,又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出自《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水经注》载:“东阿县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阿胶:“出东阿,故曰阿胶也。今东都下亦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不入药用。”
《本草拾遗》载:“凡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
《本草图经》载:“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上,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造之,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寻方书所说,所以胜诸胶者,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佳耳。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但以胶物者,不堪药用之,当以鹿角所煎者,而鹿角胶《本经》自谓之白胶,云出云中,今处处皆得其法,可以作之,但功倍劳于牛胶。”
《本草纲目》载:“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极净,熬煮,时时搅之,恒添水至烂,滤汁再熬成胶,倾盆内,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胶,煎胶水以咸苦者为妙。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鞍靴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
阿胶的原产地是山东“东阿”,由于朝代更替,东阿县治多有变迁,因此,阿胶原产地应为“泛东阿区”,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其应该包括下列地区。
1.今属聊城市阳谷县的阿城镇,是最早的东阿县治所在地,阿胶似应诞生于此。
2.今属济南市平阴县的东阿镇,福胶集团所在地。代表产品是“福”字牌和“东阿镇”牌阿胶。东阿镇是明代至1947年的东阿县城,阿胶制造业兴盛并成为贡品即始于此;东阿镇阿胶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金牌。
3.今属聊城市东阿县,1947年以后东阿县的铜城镇成为东阿县驻地,也是东胶集团所在地,东阿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其中东阿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阿胶之乡”,并与茅台镇、景德镇一道成为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中国三大传统特产名镇。而古老的“阿胶井”则在今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的岳庄村。
二、阿胶的制作
驴,又名毛驴。体形如马而较小,成横的长方形,体重一般200公斤左右。头大,眼圆,耳长。面部平直,头颈高扬,颈部较宽厚,鬃毛稀少。四肢粗短,蹄质坚硬。尾基部粗而末梢细。体毛厚而短,有黑色、栗色、灰色3种。颈背部有一条短的深色横纹,嘴部有明显的白色嘴圈。耳廓背面同身色,内面色较浅,尖端几呈黑色。腹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熬,浓缩制成的胶块。主产于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宰杀毛驴后,收取驴皮。将驴皮置清水中浸2~3天,每天换水1~2次,浸软后取出,去净毛及污垢,切成小块,洗净,放入沸水中煮15分钟,至皮卷成筒状时取出,放入另一有盖锅中,加5倍量的清水,煎熬约3昼夜,待液汁稠厚时取出,加水再煮,如此反复5~6次,直至驴皮溶化而成胶质溶液为止。将所得液汁用筛过滤,滤液中加入少量白矾粉搅匀,静置数小时,待杂质沉淀后,取上清液,加热浓缩。在出胶前2小时加入矫臭、矫味剂(每百公斤驴皮加黄酒、冰糖各7.5公斤,黄酒要温热加入,冰糖溶化过滤后加入)。见锅面起大泡时,改用文火继续煎熬,至浓度达到用铲挑起少许,断续成片落下时,再加香油2.5公斤,立即停火出胶。倾入不锈金属胶盘(胶盘预先涂抹香油以免粘盘),待胶凝固后,取出切成长10cm,宽4~4.5cm,厚0.8或1.6cm的小块。置网架上晾,每隔2~3天翻动1次,以免两面凹凸不平,7~8天后整齐地排入木箱中,密闭闷箱并压平,待外表回软时取出摊晾,干后再闷,再晾,在包装前用湿布拭去表面膜状物,盖上朱砂印即成。
阿胶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对光视之显琥珀色,半透明,质坚脆,易碎,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味微甜。以乌黑光亮、透明,无腥臭气,经夏不软者为佳。
阿胶遇热、遇潮均易软化,在干燥寒冷处又易碎裂。可用油纸包好,埋入谷糠中密闭贮存,使外界湿空气被谷糠吸收。也可装入双层塑料袋内封口,置阴凉干燥处保存。夏季最好贮入于密封的生石灰缸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