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的缘起可以回溯至史前时代,为了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攀爬、开荒、跋涉、打猎是先民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就成为他们常常要面对和处理的难题,因而身体的外伤出血在所难免,出于人类本能的自疗意识,按以止血、摩以消肿是处理伤痛时自然而然的行为,这就产生了推拿早期比较简单的按法和摩法,随着日积月累,一些原始的推拿手法得以总结和传承,历经夏商周三代的培育,至秦汉时期推拿从理论到实践已具雏形,魏、晋、隋、唐时期,推拿得以深化发展,宋、金、元时期,推拿在理论上出现了突破性的成就,其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明清时期是推拿史上的鼎盛时期,近现代推拿在一度衰落后又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一)先秦——孕育期(夏商周—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因战火兵灾不断,大多医术已亡佚,然而从20世纪的考古发现中,我们仍可以一窥当时的推拿成就。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发现了许多与推拿治疗相关的汉字,有表示一个人用手在另一个人身上扶按的甲骨文字,还有象征用原始按摩工具治疗病人的甲骨文字,另外,有多条甲骨卜辞记载了推拿治疗腹部疾患,可见殷商时代,推拿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一些腹部疾患的治疗。在长沙马王堆考古发现中,《五十二病方》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较多的推拿疗法信息,如作为介质推拿法的药摩、膏摩已经出现,推拿工具也被普遍地引入推拿过程中,如木棰被用于推拿治疗疝气,钱币被用来治疗小儿痉挛,推拿工具的使用促进了推拿方法的多样化,使推拿效果显著提高。
(二)秦汉——奠基期(公元前222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是推拿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阶段,第一部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问世,其出现时间与《黄帝内经》相当,此书以保健按摩为主,以推拿作为保健养生的主要方法,不幸的是,这本推拿学专著并未幸免于战火,早已亡佚,我们只有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的相关记载中了解其梗概。然而,它仍然是推拿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推拿从口传心授的局限传承方式向相对广泛的文字传承方式的转变,体现了这一时期推拿学的蓬勃发展态势。
在现存最早的中医学文献专著《黄帝内经》中,保存有与推拿相关的文献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说明了按法可止痛的内在机制,《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推拿起源地的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内经》还记载了丰富的按摩手法,如按、摩、切、扪、循、拊、弹、抓、推、压、屈、伸、摇。可见,《黄帝内经》也是现存最早的有推拿学文献记载的中医学著作。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介绍了用附子和盐作为摩散推拿治疗头风,并首次将膏摩疗法列入预防保健方法中,张仲景还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方法救治自缢,是医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救治自缢的文献记载。名医华佗是第一位将膏摩广泛用于临床的医家,其倡导的“五禽戏”,是后世乃至现代被广泛应用并行之有效的一种导引按摩保健方法。《黄帝岐伯按摩》和《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推拿从一种本能的治疗保健按摩行为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体系的临床学科,可以这样认为,秦汉时期是推拿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承前启后的鼎盛时期,也是推拿独特治疗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魏晋隋唐——发展期(公元221年—公元907年)
这一时期推拿疗法逐渐从民间登堂进入君主王侯的视野,隋首次在太医署内设立了按摩博士,唐又设立了按摩科,并把按摩医生分为三等,即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按摩师和按摩工辅助按摩博士从事推拿教学,教授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以正之”。推拿这种单纯的民间外治法一旦与政府组织行为结合,无疑会促进它的发展和成熟,这在晋唐时期的医学文献中也有体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自我推拿方法,说明当时自我推拿方法的广泛普及;《千金方》记载了膏摩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意义,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晋代葛洪对膏摩方法论述详备,明确提出膏摩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刘涓子鬼遗方》记载有膏摩催产法,《外台秘要》增添了另外两种催产法,即盐摩和汤摩。《唐六典》扩大了推拿的治疗范围,提出推拿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即是。晋唐时期,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发展,推拿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及欧洲。
(四)宋金元——提高期(公元908年—1368年)
宋金元时期,推拿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圣济总录》首列按摩专论,并精辟地概括了推拿疗法的机理,“大抵按摩者,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太平圣惠方》首次记载了摩腰膏,并记载了六首治疗目疾的摩顶膏,也是最早记载摩膏治疗眼病的文献著作;金元四大家中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把按摩列为汗法之一,扩大了按摩的应用范围;《世医得效方》开辟了中医学史上采用器械牵引治疗骨科疾病的先例。
(五)明清——鼎盛期(1369年—1910年)
1. 儿科推拿著述颇丰 《保婴神术》是《针灸大成》收录的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太医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是最早的单行本出版的推拿专著;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提出按摩八法,即按、摩、推、拿、揉、运、搓、摇,成为后世按摩的基本手法;夏禹铸的《幼科铁镜》将推拿疗法与药物治疗有机统一起来,做“推拿代药赋”,为后世的理论和临床提供了新的视角;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是一本幼科推拿入门读物,周于蕃、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是一本集光绪十四年前小儿推拿成就大成的儿科推拿专著,首次提出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明清时期是小儿推拿的空前鼎盛时期。
2. 成人推拿成绩斐然 明清时期的成人推拿也得到迅速发展,正骨推拿、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眼科推拿、外科推拿、内功推拿、保健推拿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流派纷呈,清吴谦著《医宗金鉴》,在“正骨心法要旨”中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正骨八法,即“摸、接、端、提、推、拿、按、摩”至今仍是指导临床正骨的要诀。明清时期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总结、发展、创新的时代。
(六)近现代——劫后繁荣期(1910年至今)
推拿发展史与整个中医学界发展状况休戚相关,在近代,中医曾备受摧残,可喜的是,推拿在民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技法上出现了一些创新和发展,如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形成的攘法推拿流派;在练功和武术的基础上,进化出的内功推拿流派,都是这一时期推拿的成就。然而推拿主要活跃、流行于民间,技艺多见于实际操作,著作罕见,1933年出版的《黄氏医话》是目前见到的当时唯一的推拿医话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扶持下,推拿医学如雨后春笋,在寂灭中复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从研究方法、临床应用到教育推广形式,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1. 借助现代先进的仪器设备及现代医学理论知识,研究推拿对人体微观指标的影响,从而为推拿的临床应用寻找客观依据,同时有助于客观指标纳入临床推拿。
2. 随着推拿临床的不断发展,其治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推拿临床已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五官科等各科的疾病。
3. 新中国成立后,推拿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系,开始了大规模、有计划的正规教育形式。上海于1958年最早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1985我国中医大专院校成立推拿系,招收推拿研究生,开始培养推拿专业高级人才;重庆推拿医学研究会于1984年创办《推拿医学》杂志;1985年,北京成立了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同年广东创办《按摩与导引》杂志;全国推拿学会于1987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推拿是一种无外创性疗法,患者乐于接受,而且它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不但在国内日益得到大家的认可,还引起了国际医务界的极大重视,中医学古老的推拿疗法,仍然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服务于人类医疗保健事业,解除人类病痛、维持人类健康快乐的生活质量。需要是促成推拿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一大因素,表现为推拿发展史上的百花齐放、流派纷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